2017年1月22日 星期日

從斷弦看烏克麗麗品質&作工

介紹一下相片背後精彩的故事...【彈到一半斷弦】
昨晚,我跟我平時合作的技師四哥一起到一個三十多人的烏克麗麗社團去幫大家換弦,我準備了以Aquila為主的琴弦,還有一些Worth、Daddario J71,但我主要都推薦換Aquila,不只是因為價錢的關係而已,主要還有一點是,我的經驗遇過Worth容易斷弦、而J71則是琴不好的話,共鳴帶不起來,整個琴會悶掉。Aquila能夠在保證音量的同時,提供好的耐用度與不錯的張力與手感,雖然它的音色有限,但這其實要看使用者彈奏的曲風而定。


剛才,我很開心的幫我手上一把便宜的琴換上新的Aquila CarbonBlack,正在享受新弦好彈柔軟音色美好的當下,突然「啪」一聲我以為是春雷不是剛剛送神嗎我的老天鵝弦就斷了斷了斷了斷了!!!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啊!早前Aquila也有紅弦傳聞會斷」、「啊!原來黑弦也會斷」、「啊!Aquila好爛」......然後我就怒了一分鐘。但我觀察Aquila的斷痕,有點像是鋸子劃傷的那種撕裂痕...還帶有毛邊...跟之前我斷Worth和斷aNueNue FC弦的痕跡很像......此時我注意到琴指板上的銅條邊邊...

逆轉裁判配樂響起

......異議あり!!......(逆轉裁判配樂響起)......原來斷弦的原兇很有可能不是因為琴弦本身的問題,而是因為銅條的導角和研磨的細膩度不好而導致邊邊其實是呈現鋸齒狀......原來這竟是斷弦的主因!

斷了的弦,再怎麼連...

我手邊不會留便宜琴,這琴自然是有朋友送我而留下紀念的。姑且不去探討這是哪個牌子的琴;我想起昨晚到社團幫琴友們換弦的時候,多半也是這類的便宜琴。我發現有很多名不見經傳的廠牌在製作的時候,都沒有注意到兩個地方,這導致只要換上稍微細緻、稍微「幼皮」一點的琴弦,就容易發生斷弦慘案。
弦的斷點殘有毛邊,再看到銅條邊緣,驚覺不單純;若斷弦時只怪罪琴弦的品質,那琴弦可能無辜;應該整體去檢討斷弦的原因

1.銅條(琴桁、品絲):如圖可見,很多工廠將銅條的邊角導角角度做得很斜,這麼斜的情況下導致1、4弦容易往外滑下斜坡,而如果在兩種情況下,弦就容易受傷,一是斜坡不光滑、二是銅條沒有和指板釘得密合;斜坡不光滑用肉眼可見有刀痕與鋸齒狀,銅條與指板不密合則可用手摸出空隙,有些甚至大到可以塞進紙片。
銅條導角太大、邊坡又不平整,導致容易割傷銼傷琴弦

銅條和指板密合度不夠好,甚至有稍微翹起的狀況,亦可能刮手或勾傷弦



2.上下弦枕(尤其上枕),現在已經有很多廠商普遍使用牛骨製作上下枕來標榜其音色不俗、傳導不差,此事無可厚非;但牛骨的上枕在開溝槽時候,如果沒有注意溝槽兩端的研磨,使其滑潤,那麼在弦的粗壯程度比較弱的時候(孅孅弱弦?),就可能禁不起上枕的「割劃」,在磨擦的情況下輕則產生傷痕、重則當場斷裂。
上枕溝槽看似無事,細微的粗糙面也可能對細膩的琴弦有所傷害
......其實還有第三個原因是在於銅條的鏽蝕氧化。一般人如果沒有注意到銅條鏽蝕氧化,任其氧化物在銅條上累積,久而久之也會變成具有傷害力的鏽班鏽塊,在揉動、推動琴弦時,也會造成悲劇發生的可能......尼采有一本書叫《悲劇的誕生》......跟這個一點關係也沒有。(被揍)
這些所指的便宜琴款,價位大約在1~3000左右,我回憶起昨晚我匆匆經手的這數十把琴,我發現有一些廠商並沒有這樣的問題,例如「MAKALA」,它雖然有一個我很討厭的問題是黃銅比重較高的銅條、味道很重,但是我注意到它的邊坡修整得很平順;另外像是台灣早期的經典品牌「Koyama」與現下當紅的「UMA」「AQUA」在這方面的處理也很不錯。這反應了工廠的素質,但其實最大的責任在品牌商的要求,品牌商若素無要求,自然不會注意到這種事情。而泰半的琴款出廠都裝著Aquila的Nylgut琴弦,其原因在於經濟之外,一個問題在於它的強壯耐耗,即使是遇到割傷劃傷,Aquila的Nylgut琴弦也不會應聲而斷,它能容許傷痕存在而繼續茍延殘喘,但是只要換弦時稍加觀察就不難發現其上的傷痕,有時候甚至都像是被劃了斜紋的香腸熱狗一樣!

四條弦都有其對應的寬度與角度,並非隨便用一般銼刀銼銼即可,而不同的指板條件、銅條平整度,能夠下修的限制有多少、空間有多大,這一點則是技師的專業,我稍微知道,但並不自己動手(因為我的手拙);上枕的高度最直接的影響第一格按壓的舒適度,而許多和弦會需要按壓到第一個琴格。
可是講回來,除了品牌商的責任以外,消費者的教育也是有待加強的。多半的朋友在選購時也許注意到價錢、也許注意到送了哪些配件,也許注意到外觀、注意到音量,可是在於使用上的環境條件卻鮮少注意到。為什麼我昨天要帶技師四哥跟我一起去換弦?難道我不會換弦嗎?當然不是了。我請技師四哥一起去的原因是為了幫助他們修低上下枕的弦距,讓彈奏的手感更舒適。

在工廠追求產量的時候,工人一天要處理數以百計的時候,細節如何可能兼顧多少?
便宜的工廠琴,每個月工廠的產量從千把起跳,多至萬把,除非是具有很大規模、完善生產線作業的工廠(而這樣的工廠很少),才能在高產量的同時又兼顧品質;否則幾乎是「趕工」、「汆燙」的方式在過水線,每個部份都很快速的跑過;這是為什麼很多朋友的琴都按了會手痛、彈不久、不好彈,硬練長一堆繭功夫卻不是成正比進步......因為工廠為了交貨的時候順利,幾乎都預留了很高的弦距,避免打弦而造成的退貨換貨問題。


一個工廠一天要交出多少成品出來,你手中用少少金額買到的琴,扣除管銷、運送、倉儲成本,再回到製作層面來看,有多少時間被好好用心對待呢?


對品質較有要求的工廠,才會安排檢測調整弦距的專人部門,這個工人可能ukulele彈得還比一般琴友好,因為他的工作就是上弦、彈奏、爬格子、調整弦距、再彈奏,確認無問題後才過關;想精進琴藝,這可能很有效呢!

工廠預留高的弦距一個原因是因為對於木材的穩定度、對於指板和琴頸的平整度沒有掌握、沒有把握的情況下,因此預留更高的弦距來防止運送、倉儲過程中產生的變數會造成打弦(又稱打品),反正對多數消費者來說,不打弦就沒事了,並不認知到難按其實是因為琴本身沒有被設定好適當的弦距。

早期我在推薦UkuMan的時期,他們在後期UP-400時有一個很好的作法,就是出廠前會先找阿東老師合作修整弦距和補償音準,這個動作是相當可取的,我將這些做法沿用到現在我對於自己販售的琴的服務上。可是現今市場上很多粗製濫造的琴,仍然沒有從「彈奏者」的角度去出發,做足夠的思考;都在(傾)倒貨、都在促銷、都在強調一些並不是真的與彈奏息息相關的事情,原因自然在於製造者的專業有限、販賣者的專業也有限,光是自己不稍加研究烏克麗麗這一點來講,就很不好意思說下去了。
台灣(或華人)的市場似乎一直都是這樣,有認真做的人,但更多的是淌渾水的人,你說這些人好像在推廣、好像讓更多人知道這個東西,好像讓這個圈子生生不息......似乎是功不可沒才對,你怎麼可以批判這些人的不是......好像是吧。可是對於整個烏克麗麗圈子的提升呢!?生活自然是每個人都要過下去的,但是難道做正確的方式去推廣就會活不下去嗎?不!我看到、認識到用正確的方式去推廣的人,從來沒有活不下去的,只有沒辦法買名車、用名牌的困擾而已;但若講求要長久的發展下去,難道不需要讓更多人更好的、更正確的認識什麼是OK的、什麼是不OK的嗎?......幾千年前孟子R又說「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但幾千年後我們仍然在做這種一曝十寒的事情。
誰能真正決定市場的走向?不是廠商也不是工廠也不是店家,其實應該是消費者和琴友自己本身;當然以此為專業的老師和店家們亦有責任,而他們早就有自覺,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好、什麼東西只是一般,什麼是不行的。但是對於消費者一味只想追求便宜的前題下,這之間該怎麼取捨?如何兼顧?我想是很困擾的。唯有消費者和琴友的意識提升,不單單只以價錢掛帥做為追求,不去誤會ukulele只應該這麼少的金額來購買、真的瞭解到怎麼審視ukulele的優劣,進而對廠牌的琴款和商品做出選擇,廠商和店家才會受到影響去提升自己生產與進貨的品質,進一步去要求工廠在生產時更注意這些細節......而近年台灣的ukulele風氣,倘真成也廠商樂器行、敗也廠商樂器行乎!?恐怕未必全然可以這樣指控。資訊開放的時代,有很多訊息在網路上被自由的流通著,我們可以指責那些散佈不良訊息的人的惡劣、對於世界的影響帶來不好的一面;可是亦要反思自己做為接收訊息的這一端,有無善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邏輯辨認,來過濾、來分別?還是別人說什麼就照單全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