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到4月7號這一天,我不會忘記那是我與我手上、我身邊奇妙的四弦琴相遇的日子。
關於和Ukulele邂逅的故事,朋友們多年來已經聽我說過很多次了,今年便不再講了。
古老的文化裡面我們將10和12分別算是重要的時候,上有十天干、下有十二地支。
很多時候我們會以「十」為單位去計算,例如十年日記、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Lol
而12其實也有一個輪轉的感覺,例如十二時辰、十二生肖、十二星座,一年有十二個月...
當然我對這些並不是真的太多瞭解,但我想在這個與Ukulele相遇的12週年,或可算是特別意義的年份。
趁著紀念12週年的旅程,在尚且得以生存之際,我也想小計目前在工作上的區塊與分類。
————————————
如果踏足Ukulele與音樂的工作,我想我大概可以把我的觸角分成幾的部份:
◎現場演出:
這是我嚮往、渴望,但同時卻又是我收入最少的項目。
只有很少數的機會可以獲得合理報酬的演出機會,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我不夠精彩。
其次則是我沒有什麼「抬頭」、在行銷上我也沒有什麼團隊,沒有流量、沒有協會、沒有社團...
但我仍很幸運偶爾能得到一些演出機會,有部份來自前輩的照顧、有部份來自合作夥伴的安排。
雖然疫情算結束,各地的音樂節嘉年華也會再陸續開始,但去那些活動不但不賺錢、絕大多數還要自掏旅費。
但是我一定會持續走出去!
為的是人與人的連絡;真實的接觸交流,會真的得到更多不同。
除此之外,我絕大多數演出的舞台應該是在路上~~~在「網路」上。
網路上的演出就是像FB或YT這些平台,放上我的錄製。我並不是Youtuber,我經營12年訂閱數差不多將將1萬,說是Youtuber會被笑死。
因為我的重點並不是在衝流量、不是在衝點閱,而是我在「演出」。
這個時代就是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舞台,喜歡的你就來看,不喜歡你就不要看。
不過,顯然也還不夠精彩,所以我不會想去設什麼打賞按鈕,因為我知道那些沒什麼幫助。
——————————————————————
◎音樂專輯:
這是我熱愛、喜歡,但其實也是收入最少的項目。
首先我承認自己的作品本來就是在很有現的預算成本下制作,它的品質實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當初要做第一張專輯的時候,亦師亦友的前輩也曾告誡我最好不要這樣隨便就交出這份作品。
可是我想了想,我不要等。因為如果要等到夠好才交出我的作品,不知道要等多久,萬一活不到那時候呢!?
所以我從2017年開始發表了我的原創音樂專輯,一路到現在我還是把這件事情放在我的年度行事曆中。
「CD」這種東西大概只剩下少數人在購買,我是少數人之一。同時我還繼續在製作,實際嗎?不。
雖然家裡堆著上以千計的CD專輯庫存,就算去很多演出也很難賣完,但我還是決定要製作,至少目前是。
這裡就很感謝一些熱情的聽眾,對於專輯的支持、捧場,甚至是抖內,我都銘感在心。
對於音樂專輯的創作我也一直有想法與計劃,和更多樂器的合作、和不同音樂人的協作...
這些事情實踐起來首先要花錢、其次還不一定回收得來。但為什麼要堅持繼續做?
因為熱愛、喜歡,所以能有做下去的動力。
不知道會不會有對音樂失去想法的這一天?趁著心裡有好多旋律、好多編曲、好多想法想要實現
希望自己的有限能力可以漸漸越來越做到更精彩的呈現,那自己也會覺得很有成就感。
——————————————
◎樂器買賣:
這幾乎是帶有使命感在做的一件事,你很難想像&瞭解,但我試圖希望你明白,所以會多說一些。
有的人會這樣說—
「你老師就老師,好好彈你的琴、好好教你的課,你賣什麼琴?」
「賣琴的事交給樂器行店家去分工就好了,這個你就別淌渾水吧?」
是吧,這樣聽起來沒什麼問題,似乎也很有道理。
只是請注意到,我在做的事情不同的在於我親身的參與這件事情所造成的本質差異。
每一把我賣給你手上的琴,都是經過我和我的修琴師傅夥伴(四哥or其他師傅)「設定好的」,才交到你手上。
這是很多年前從夏威夷的賣琴網站HMS(Hawaii Music Supply學習到的概念,而在許多年前,在Ukulele很流行的時代
但台灣所有賣Ukulele的樂器行卻幾乎沒有能力做到「設定」的事,而當年只有台中的何耘東師傅(阿東吉他)能服務到Ukulele。
所以當時候買琴,都要先寄到台中去給阿東師傅調整設定後才寄回來。(到現在能設定Ukulele的師傅還是很稀少)
後來意識到的困難在於「師傅的手感不是你的手感」,所以我開始思考細節的調整怎麼去做到最佳化?
有幾次,都是直接軀車跑上台中,現場等阿東師傅再處理;可這算是遠水救不到近火。
一直到後來認識Alulu這個品牌的老闆,以及認識他們的元祖員工Tess,問他們都找誰維修,才知道「四哥」的存在。
四哥基本上是「什麼都修」的師傅。這樣的師傅你不能期待他是為了你的樂器而專精存在的,我告訴你,Ukulele市場養不起一個專精的師傅,師傅會餓死。
所以四哥一定是跨足鋼琴、吉他、提琴、電音...哪怕是中樂器我也見過他修的。這樣維修的匠人為什麼要什麼都修?
很簡單,因為這樣才能溫飽。
於是我和四哥認識初期,我也花了好多時間在和他溝通&磨合,很多問題甚至四哥一開始也處理不到,我還是要北上去找阿東師傅
但是我回來就告訴四哥說「喔~可能可以試試這樣做」;然後下一次我們才又改變方法、改變工具...
這麼多年的過程中,我們不止一次遇到無法搞定的困難,或者嘗試到大半夜、或者連續好幾天無法克服問題...
你覺得這裡的標準依據在哪裡?
其實在「我」
因為以四哥來說,他的樂器功底是尼龍弦吉他;但是以彈奏尼龍弦吉他的方式來測試Ukulele,那就未必適合,光是手勁的運用就不一樣。
但或許有人就是用尼龍弦吉他的那樣彈法在彈Ukulele呢? 那我就沒辦法滿足,我不會說那一定是錯的,但那就不是我一路在教授與推廣的彈奏方向。
所以我的樂器設定,與四哥不斷在磨合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依據就是「我的彈奏標準」去檢測。(有時也交叉參考四哥的手法)
這想起來也是有局限的,因為我彈奏Ukulele的方法並不能代表所有人;所以我的設定也只是具有一部份的參考值、不代表絕對完美與正確。
也因此在多年的時光流逝中,有時候有機會再拿到以前設定的Ukulele,會很明白的感到不足,因為「我在進步」,所以標準也在進步。
但回到「賣琴給你」的事情上,同時做為一個演奏家、做為一個老師的身份,如何說服&滿足「之所以賣琴給你」的理由呢?
我的理由至少有三點:
1.這是我覺得真的很不錯的琴~並且我希望更多人知道他們的好
每一把我賣的琴、我推薦的品牌、款式,主要的前題就是「我自己也覺得喜歡」。在眾多品牌款式、茫茫琴海之中,隨便數來都有幾十款不同選擇;可真正為我自己嘗試過,覺得喜歡、愛不釋手的,僅有非常少數,才會成為我可能推薦給你的琴。
這不是說我沒提及的就不好、不是說我沒拿來彈的就不好;每個人、每家店都有自己喜歡的、認可的品牌。有些品牌受大眾喜歡、廣為玩家所知,這種品牌不需要我再推波助瀾,因為我說的「使命」就包含「要把好的琴推薦給更多人知」
例如我以前彈aNueNue,為什麼現在又不彈?難道他不好嗎?絕非如此。aNueNue在倆兄弟聯手經營下,現在早已躍身國際市場上當紅寵兒,可說是華人品牌第一能見。這不需要我再多為他做什麼,滿大街都可以買到。所以我便不會再把心力花在曝光他們的琴、推售他們的琴;因為「不需要」,這並不能代表他們不好。
又再比台灣高雄本土品牌Millar,在多年經營下,他們除了在台灣本土的Ukulele老師、樂手與店家裡都有一定能見度與支持外,更履履接到英國、日本、中國大陸等地的高階訂單;像這樣的品牌又何需我來多出什麼力?
那我過去&現在去推廣的品牌呢?例如2012年初出茅蘆的ACE,我永遠記得創辦人阿倫許下宏願說不想要華人只能一直做代工,想要好好做一個能登上國際舞台的好琴好品牌...好!那琴也真不錯,我來幫忙推ACE!
兩年後,認識貓頭鷹OulCraft,初期兩兄弟是真有幹勁也是好聲音好手藝,可是那個琴的手感沒有很合我的喜好......花幾年時間慢慢討論、瞭解彼此更多一些......同時偶爾曝光一下、讓大家知道還有這個選項,更精美更優質。
五六七年就這樣過去,直到兩三年前,覺得在溝通討論的部份越加成熟完善,而市場對於手工、高階的琴款也比較能接受......毅然決定要更大力的去推薦玩家琴友學生們認真考慮貓頭鷹OulCraft作品;至今我和貓頭鷹認識10年,真的要一起做事。
推薦日本的Kiwaya則是希望提供一種不同視野的「工廠琴」。Kiwaya我只推薦&引進Made in Japan的部份,他們有一些和台商代工廠合作的款式,我就完全不碰。
其實台灣在早年曾經有其他前輩先進引進過「一批」,僅此一次,沒了。原因很簡單,絕對是「不好賣」&「利潤低」。開店不考慮這些是要倒閉的,養不起員工的,任性不得的。
受到前輩Annier邀請了渡邊海智等日本演奏家來台灣的緣故,我們得以有更多的機會去認識日本市場&廠商;後來,也引薦香港夥伴Emily邀請渡邊海智、勝誠二等人到香港演出。
因此,我和Kiwaya的新一代社長是在大概六、七年前初次到日本的時候碰面認識、之後又到上海樂器展見面&聊天;當時Kiwaya並未完全交接到新社長Michi手上,而是仍在Kyoko社長的掌權;
那時候的風向使得Kiwaya有考慮把產線從日本更多比重、更大量移交到中國大陸的台商知名代工廠,以獲得更低廉的成本與更高的利潤。這很正常,當時全世界都在這樣做,不論是Pono、Romero Creation都試過。
但我在當時就有點雞婆的、交淺言深的勸他再考慮長遠一點,我說市場確然會有許多低廉價位的需求,但對於「樂器」市場來說,低廉並不是永久的真正需求,那只是熱潮之下的炒作產物而已,等風潮狂熱過去,終就會回到面對品質的考驗問題。
市場終究要從「量」轉到「質」,早進場的人或許可以靠「量」賺很飽,但他們一定會在「轉質」之後退場,否則你看早年那些賣彩琴的廠商現在還有嗎?差不多消失&轉型了吧?(但聽說中部早年賣彩琴的廠商賣到後來開超跑就是了)。
保有日本製造是對於自家品質的堅守與驕傲,如何可能在轉移到語言不通、文化不同的產地之後又能保有日本製造的細膩?這是很難兼顧的事(我當時應該是用了impossable而不是很難);一杯咖啡一根菸,後來的結語是「說不定以後能一起做點什麼」。
於是2022年,疫情即將過去,而逢日幣大貶至近二十年新低,我想到Michi。在22年的初夏我聯絡他,問候近況。聊著聊著,我就跟他說「我其實也很想幫你推Kiwaya的琴,但我說真的只對那些Made in Japan的有興趣」;而他說「好啊!你如果願意幫我們推,那是很好的,我們來試試吧!」
原來,公司的經營已經確實交接轉移。在過去,Kiwaya是更加謹首日本內需市場穩固為優先;但在新社長Michi接手後,或許有更多的企圖想要讓Made in Japan的品質被更多人看見。
做為策略聯盟,他們協助台商品牌在日本推廣;而台商協助他們在中國大陸地區去銷售Kiwaya品牌。 而我說,我有我劃定的市場客群,我希望服務的是優先考慮「品質」而不是重視價錢低廉高於一切的客人,包含我自己的學生也是一樣。
因為我相信很少人是真的買不起品質好的樂器,那只是差別在於願不願意投入而已,又不是上百萬的小提琴或吉他,少一個零就都幾乎是封頂的樂器,沒什麼好覺得昂貴的;會覺得昂貴的原因更多只是因為你認為它不值得而已,而我要帶給你的就是值得的那些。
這絕不代表市場的全貌,但這是我自己劃定的區塊,因為我不可能什麼都服務到。
2.這是我為你費心安排&把關的琴~
每一把我賣給你的琴,從廠商出貨之後必然到我手上,我和四哥一起檢查調整校正,才去你的手上;絕大多數我看得到的問題,就會在這些時候排除。因為這是我的專業,卻不是你的專業;所以我做的事情是以我為你考量為出身,從我的知識經驗與資源去幫你安排到相對更好的琴。
我為什麼要這麼做? 我多做的這些事並沒有多賺你的錢,這些服務的目的是什麼?回到「使命」的出發點,我希望你從這項樂器的彈奏經驗上可以得到更好的體會,你會更願意接受它是一項真正的樂器存在,而不是玩玩而已的「黑白按按」。
唯有一個比一個人更多的認定這Ukulele是一個「動真格」的樂器,我的未來才可能更少孤獨、才可能更多精彩。 廣度的事情,過去十幾年,很多人努力把它用各種方式推出去了;現在需要做的事情可以更多從深度著手。
回想起以前的年代,買到一把KALA的亞洲相思木古典琴頭就開心得要命,覺得自己拿到的已經是很好的樂器,全單板!兩萬台幣!可以飛天遁地!
現在我只會說「還不錯看」而已,但如果你來問我,我就不會推薦給你;當然如果你喜歡,你還是買得到,只是那就不是我會提供的產品。
因為過不了我自己這一關,我根本Set不好,又怎麼交給你呢?
所以第二個理由是「我為你費心」
我常跟我的學生說「你跟你老師買琴是天經地義,因為你老師會為你費心,就算他賣你琴賺你錢又有什麼錯?」
關鍵是我的豐富經驗、我的充實歷練,我確定我真的能為你做好這些安排,這樣難道還不令人安心嗎?
偶爾還會有人在說買琴一定要當面試、一定要現場挑;在我這裡就未必。
我從以前就對這句話打問號。因為我懷疑「這是唯一解嗎?」
我從夏威夷網站買琴寄回台灣,為什麼我就不堅持到現場試?
另一個懷疑就是「又不是很會彈,音都不調,是要試什麼?」
因此我就格外注意我的專業,我就希望像夏威夷網站這樣。
因為「現不現場試」,琴拿到手都還是要設定的。沒有一把琴不用設定就直接可以100%Match你,除非你不講究。
世界上沒有不需要磨合的夥伴、也沒有不需要熟練的工具;又怎麼能期待有不需要設定的樂器呢?
所以我也一直很感謝信任我的琴友、學生,我唯有繼續仔細、用心,我才配得上你們的信任與放心。
3.完整的後援與齊備的資料庫~
「琴」是一個樂器本體,但它上面有很多重要的、週邊的零件。在與琴為伴十二年的歲月中,這些零件也沒有少讓我頭痛。幸而是我陸續有幸可以接觸產業更深一層的支援;從琴弦、到琴袋、琴盒,骨枕、木材、旋鈕、拾音器、塗料、溶劑、刀具、機器...
製作樂器確實是一個「輕工業」與「工藝」,關係到許許多多的細節。我們手上的成品或許看來簡單,卻是得來不易。木材供應商要如何把木材由產地「合法地」進行運送、乃至買賣之後,如何妥善的定置、乾燥...
而樂器工廠是什麼樣的分工、分部;小規模的製琴工房在2人或3人的情況下是怎麼生產?一個人的個體製琴又是怎麼完成......
琴弦怎麼做的?又有什麼差異? 骨枕如何製成?又有哪些不同?
拾音器的研發與設計,考慮到的種類、模組有哪些優劣好壞?
旋鈕之間的精度,重量,電鍍,還有裝飾的工藝該怎麼取捨?
琴袋琴盒的設計到生產、打樣到量產之間經過哪些討論......
這些年來我幸運有機會接觸許多,從接觸中一件一件的去瞭解,因為「不恥下問」所以一步一步的去認識。
不過,坦白說還有很多要學的。
但這讓我在賣琴之後能備有更完整的後援資料庫,我知道什麼問題該怎麼解決、能解決到什麼程度...
這使得我更瞭解自己所推薦的琴,在售後將如何更好的服務到使用者。
這很費時費心費力,但如果我不這麼做,首先我會過不到我自己這一關。
基於以上三點,很多人鄙於從事商業買賣行為,可是我並不以賣琴為恥;相反的我很確知我帶到你面前交到你手上的,必然是不錯的。
但我的使命感是希望可以做一點影響,如果產業的標準可能日漸提升上來就好了。(我想太多了)
————————————
◎授課、教學:
這是我收入主要的來源,卻偏偏也是我無法提供太多的服務。在12年間,其實經過了幾波轉折、方法也改變不少。
一開始我也跟坊間的方法一樣,到音樂教室配合安排學生、教學,那時分成個人班與團體班,但是我很快捨棄團體班的模式。
團體班是一個易於得到更多收入的方法,但我的能力所限,很難在技術教學上更好的深入,因此我後來便不再提供這個項目。
一對一之後,會發現自己能填滿的時間太制式,每星期會固定把時間佔用,不但是老師,就算是學生也一樣無法動彈;這對於偶有演出行程的我非常不便。
又,製作音樂、錄作品時也會需要大量集中去產出內容,被日常的排課打斷,時間零碎,亦不理想;常常請假也不是辦法...雖不滿意,但這樣的日子我經過了幾年。
直到五年前,在學生的提議下,嘗試用錄影函授的方法,與學生往返教學,意外發現這個方法是適合我的,也確能達到成效,因此就轉換成沿用至今的「網路教學模式」
關於網路教學,我在每一年也都會固定分享心得,就不在這裡多說,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找我的相關文章來瞭解,只要打「G.J.Lee 網路教學」就有了。
然而,這種「師徒制」的入門學生的方法,在與學生往返之間,其實也會耗費很多時間,這使我面臨的問題是「我不可能多收學生」
到累積了一定的授課影片資源後,我藉由新拍攝的授課影片之際,將舊的授課影片整理成一套課程,供需要自學的人可以參考...
購買自學課程的人,我只提供影片&教材,就不提供額外的指導與照顧;而建立入門學生的,則是會有仔細的作業批改與進一步指導的部份,並且在日後有終身制的方案延續更深入的指導。
我在教學上的想法就是「我不要被續學費綁架」
所有坊間的老師都在討論「要怎麼讓學生續下一期的課」,「怎麼留住學生」
我非常不喜歡這樣。因為學生要學習應該是自願的、不是被誘導的。
所以在我這裡,我其實在建立師生關係上面越來越加嚴謹小心,甚至我多半希望可以勸退不是真的需要我的人。只因我的時間真的有限。
我想改變一點點這個市場學Ukulele這項樂器的心態。你不應該學了五年八年還無法獨立自學、不應該跟一個老師跟了很久還無法出來自己玩,這不是我認為跟隨老師的真義。
在我求學時,我的老師引導我思考,他要我們可以獨立思考,不是一直靠他引導。所以我帶學生我也要你以「可以自由去玩音樂」為目標
總不能跟我學了好幾年,還在等我給你出作業?
如果是這樣,那就是我的錯,因為我沒有踏實的傳授你、沒有好好的教導你,使你過了這麼長時間,仍需要依賴我才能前行。
因此在教學方面我的終極目標就是「學生不再需要我」為原則
我認為學什麼都是一樣。 沒理由你跟一個老師學很久很久,卻還不能成長到足以自立自強的地步~~~~~除非一開始就不是以這樣的目標在設計課程。
那我豈不是跟你耗不完了!? 我才不要。 我趕快把你教會,我還要去教別人,我希望我能幫到更多真的想把Ukulele彈好的人啊!我怎麼能一直跟你耗!?
如果一個醫生醫了你十年二十年,你都一直要依賴這個醫生,那這醫生難道沒有問題嗎!?他到底是在討生活還是在懸壺濟世?
我簡單的頭腦思考起來就覺得這樣不對。
而老師跟醫生也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看出問題、指出毛病、提出解決的方法、陪伴、引導、修正、改進......
我不需要帶著一批我的學生浩浩蕩蕩的到處去,我希望的是真正幫助我的學生能夠真正把音樂玩好,然後就可以離開我了,別黏著我。
因為這樣子的教學設定,所以我非常著重學生基礎能力的培養與扎實度,但是因為我希望大家有「共識」,所以我一定會把醜話講在最前頭,我不希望學生抱有幻想而來
Ukulele在早年被業者炒作成「很簡單學」的東西,但是大家卻忽略它「易學、難精」的特性,太用小兒科的心態來看它,導致很多失落。
其實很多失落的來源在我看來就是基礎工夫下不夠而已。
我小時候學過鋼琴、學過胡琴、學過薩克斯風,我都學得不長,所以也不太厲害;但是我學的這幾樣樂器,從沒有任何一項在幾個月內就教你彈〈天空之城〉、就教你彈〈情非得已〉的
我看到的樂器學習,在前期都必須很真真切切的把樂器如何掌握、聲音如何發出、姿勢如何安放,乃至樂譜如何看讀去講到、認識到;然後再從單音、音階、旋律、和聲、和弦...進而才可以漸漸開始演奏......
但是在Ukulele的教學市場根本是所有樂器最畸型的存在,而我的堅持顯然就是跟這個存在對著幹,我也不明白到底該怎麼解釋這些事情,但我說的就真的是我看到的、我疑惑的。
我能做的事情只有「我不這麼做」,沒有別的。
而極少數的人,可能也認為我的想法有一點道理的,會願意相信我這一套,會願意跟我踏實的從基本開始好好累積。
我去找羽毛球教練學球,半年都還沒練到什麼殺球、挑球、放球或切球,半年都在場地裡跑來跑去,做簡單的揮拍與扎實的擊球...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只學了半年,我不知道要多久教練才會教我那些
但反觀回來學Ukulele的情況呢?
不要笑。這有一半的責任在玩家身上。因為玩家相信有些人說的「好簡單的樂器」的行銷話術,才會去期待自己真的可以在超短的時間就能掌握一項樂器、演譯一些音樂....
但那些根本讓人聽不下去的,斷斷續續、節拍不穩、音準不調、撥弦不實、曲不成調、泣不成聲的,叫音樂嗎?
我為什麼要這樣討好學生?
我這樣騙學生真的是為學生好嗎?
這不是上下交相賊、上下交相利嗎?
喔因為主要是希望學生可以快樂、得到放鬆、得到愉快、娛樂,抒壓,他們可以願意交下一期的學費,繼續支持教室的生意。
Ok,但你就不要找我。
我一定會跟學生說真話,在我的專業、我的能力,我看到我聽到的,我就是會跟學生說;我不是現在要求你,但我要你知道有這個問題。至於現在你的程度應該做到什麼,另當別論。
但我不會明明沒做好跟你說很好、我不會明明沒做到跟你說ok;因為騙你對我沒好處,對整個環境沒好處,對Ukulele沒好處。
這是我大學一年級我的老師教我的第一堂課,做一個負責任的人首先就是要對自己誠實,意不誠如何正其心?
玩玩而已,幹麻這麼嚴肅? Ok,但你就不要找我,我沒空陪你玩。
對我來說,樂器與音樂真正好玩與美妙之處就是在於「當我能彈出滿足自己、甚至觸動他人的音樂」那才是真正的玩。
就跟打球一樣,我練了幾百球,就是為了在球場上切磋比賽時,可以跑到、打到、接到、追到、控制到。
也跟做菜一樣,我練了幾千刀,就是為了能切出薄而透光的月暈,就是為了入口之後的那種感動....
就跟很多事情都一樣,這些道理我覺得很奇怪,大家應該差不多都懂,為什麼放到Ukulele學習樂器上面就忘了?
但,不是我的學生我管不著。
所以我也只會要求我的入門學生而已。雖然因為時間有限,心力有限,我照顧不到很多學生;但我希望他們更好成長,待以後放飛出去,或可以影響更多人。
——————————————————————
◎記錄、開拓視野、分享:
這一件工作項目應該算是完全不賺錢,但是我視為工作在做。很多事情做&不做是一念之間,我希望的是可以藉由自己的機緣,讓大家也一起看到更多。
或許眼尖的朋友會注意到,凡是我去參加活動、音樂節、樂器展、嘉年華、演出....我經常會拍攝影片or照片去記錄,並且跟大家分享。
隨著網路的進步,以及拍攝剪接的方便,我也一直希望可以呈現更多這方面的新鮮事跟大家一起成長。
以前有琴友前輩試著做過Ukulele雜誌,但目前除了日本的雜誌有穩定在出,再來就是英國的雜誌吧。
我沒有辦雜誌的能力與資源,但是我會喜歡、也樂意把這些自己看到的有趣的、有意思的事物、器材、活動、概念,或是想法去跟大家分享
例如在硬體上有像是四弦趣談的節目,去製作一些介紹琴弦、介紹琴款的影片;這些不全是為了賣琴,千萬別誤會。我在想做的是一些真的有深入的介紹與談話
跟各位分享的是平常坊間不容易看到或聽到的,確實很不錯但沒什麼人講解的、不知道特別在哪裡的東西。
也例如特別的背帶,優劣的分別與適用的時機...還有像是調音、換弦、維修、設定調整的一些記錄....
我想做的事情是把觀念普及化,把Common Sense給它提升一些
我做的是都不是沒人做過的,以前都有前輩在做
只是諸多原因,前輩沒有繼續做了
Ok,那我如果有一點能力,我就多多少少做一點,做得好or不好,事情總得有人做啊。
有一天我做不下去了,只希望也會有人願意做。
不然你們都會說那個《啥烏克》的節目很好,那很好有什麼用?
你們也支持不到他們繼續做下去,因為這沒辦法啊。
一個人到底要做一件事情做多久、做到什麼程度,這不是任何人可以控制和安排的。
誰知道當年手機帝國霸主Nokia會說垮就垮?
你看現在蘋果最厲害,你怎麼知道什麼時候他會變成下一個Nokia?
沒人知道。
但是
總會有人把這個「好」傳下去吧?我願服務。
——————————————————————————
12年看似很快,其實也很久。我自己也不知道有沒有下一個12年,不論是生命、或是現在從事的這份志業;人生無常,你說得準嗎?
每個人的起起落落,都不是誰有辦法預測的;我也看過一些,世情冷暖、世態炎涼。
我每一天的生活沒有一絲放鬆的感覺,耍廢對我來說是我不能接受的事情
人生就這樣走一回,我想帶更多精彩,我不想自己未來有遺憾。
就像《暗戀桃花源》裡面,導演對江濱柳說的那句話一樣:
「你現在不好好演,到下一場戲等你老了、躺在病床上,你就沒有回憶了!!!」
傻就傻、衝撞就衝撞、執著就執著、不一樣就不一樣......
但,繼續努力吧,雞湯,G.J.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