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日 星期一

你與十年之前有什麼不同?

今天晚間在四哥那邊整理一把「十年前的貓頭鷹OulCraft手工琴」

本來以為這位琴友已不彈琴,原來是因為照顧生病的家人...
當他說要把琴請我整理的時候,我是很開心的
畢竟一把琴一世情,不是什麼保固問題,那是終生的服務。
因為這樣,我有機會再回顧10年前韓國貓頭鷹手工琴的製作品質
「精細」是我對它不變的評價,不論是十年前或更早以前
乃至於現在;貓頭鷹的製琴工藝始終保持著很高的水準
但是做為真正的樂器演奏者,只看這些並不全面
我深深感受到這十年來貓頭鷹製琴師JungTae的進步與改變
這琴的外觀看來雖然與現在的貓頭鷹一樣漂亮
但是現在的貓頭鷹聲音卻又更好、製作上的細節又更符合演奏者的需求
另外一點,我和四哥在對於「設定」一把琴的考慮與手法又有不同
十年以前我們不會注意到的事,現在進步許多
很多細項,不足為外人道,我只是想藉此機會思考這個問題。
10年的歲月是3650個日子,每天有24小時總共8萬7千6百個小時
「你」這個生命的個體,你的靈魂、你的身體、你的技術、你的眼界......
你的見識、你的閱歷、你的努力、你的調整、你的改變、你的思考......
在這8萬多個小時裡面「起了什麼變化?」
我其實沒有想要你回答我這個問題
因為
你不必對我回答
但你可能很少有時間去思考
又或者沒有人提醒你思考
不必對我回答的原因是因為「每個人的定義不同」
也就是「沒有標準答案」
你甚至不必跟你爸媽交代、也不用向你老師報告
因為「是否足夠」是你只需要滿足你自己的事
如果你覺得「現在這樣也沒什麼不好」
那就這樣過下去也很可以,只要你開心、你甘願、你不帶著後悔
沒有人有權力說你有什麼不是......
而我今天因為再次摸到十年前的OulCraft韓國貓頭鷹手工琴
我很開心的事情是「我感覺現在的琴有很明顯的更好了」
就好像我回去聽我以前的作品,總會讓我自己覺得現在確實更好
這個「確實」是自己誠實面對自己的
所以
這與現在的按讚數或收入無關
而是自己抽離主觀的角度,用旁觀的感受去聽
如果、或許,你可以也試試這樣去面對自己
更好的「比較」在我認為
不是在擂台上與你的對手較勁
而是與昨日的自己、上個月的自己、
去年的自己、三年前、五年前、十年前
「的自己」
啊...回頭再看看十年前四哥的照片
確實四哥與我也都有歲月的痕跡
以前面對調整琴、設定琴,有很多問題不知道怎麼解決
常常跟四哥反複測試、討論、實驗到凌晨很晚
現在
一方面是大部份的問題在這麼多年來都經歷與實驗過
很清楚解決方法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
不能這樣做了
賺沒多少錢但身體很有限
四哥和我的行事曆上都增加了「回診日期」
想要再有一個十年嗎?那可得有紀律才行...
我也常與製琴師JungTae聊起「再幾年後你的眼睛和你的雙手」
製琴師笑著說「不是再幾年後,是現在已經」
因此,在日本學習的他,很多年前就很有紀律的生活與工作
早上六點到工作室、中午吃飯、下午三點離開去健身房、或回家做飯...
職人、匠人、達人...不管什麼人...
很多時候,我們是普通人
卻又有不凡的自我期許...
「人有縱天之志啊~~~」
又如何呢?
你也不一定就能飛
但我會覺得
還是在前進的旅程中,要不忘初心、也要不忘努力
然後不忘回頭看看,到底有沒有長進
總要適時調整吧~不能等病倒了才反省身體為什麼會出問題呀~
以此共勉諸君
十年歲月
你,有何不同?
若有,是否足夠?是否如你所願?
若無,是否甘願?能否問心無愧?
好壞都不需與我交代

2025年5月16日 星期五

高一合唱比賽

 今天去做評審工作,想起我的高一合唱比賽;或者大一、或者國一。

你可曾記得那時唱的是什麼歌?誰是指揮?如何分部?變什麼花樣?
沒關係,那或許是為了讓大家更快融入的一個活動而已
但是國一的時候、高一的時候、大一的時候,你對自己有什麼想法?
彼時的我對自己可以說是「完全沒有想法」
也就是
「我不知道自己是誰」
「我不知道我喜歡什麼」
「我不知道我想要什麼生活」
你會說很誇張是嗎?
我真的是這樣的。
國中拼個高中讀是因為「大家都有高中讀」
高中拼個大學可以讀是因為「所有人都有大學讀」
在那個過程中,我其實沒有思考自己「想要什麼」
我只知道「我哪一科分數比較好一些」
我只知道「我的成績可能落點在什麼學校」
對於未來,我完全沒有想過
或許當時更多沉迷在漫畫、小說、遊戲、卡通
也或許是
那些天馬行空的事,說出來也不會被鼓勵
只會被冠上
「那個能當飯吃嗎?」
這樣的疑問,然後就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了
彼時的我根本不知道世界的樣貌、根本不曉得社會的運作
所以
我也對抗不到那些質疑或否定
國中老師的任務似乎是讓我們順利畢業、有高中唸
高中老師的任務好像是讓我們平安畢業,有大學讀
當然不完全是那樣,老師們也很照顧我們
只是終極目標來說
「升學」似乎在我們的成長中無比重要
記得小學要升中學時,我曾想過「讀音樂班」
不過聽到「會很辛苦」
再聽到「很難出脫穎而出、競爭激烈」
又聽到「要花很多錢」
我就退縮害怕了
深怕自己變成所有人的負擔
怎知不論如何,如今依然是麻煩與負擔(苦笑)
多年以後
我遇到許多好的老師、貴人、長輩、師友
學習了許多重要的想法
算是「開了智慧」
回過頭望向自己的人生
真是太無知、又太幸運
當我有機會站在學校的講台上時
面對高一學生
比知識更重要的事情是希望大家能夠「思考」
「思考」是為了可以面對生命
生命並非只有生存
生存亦只是生活中的一環
我總希望同學們去思考
「到底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究竟自己希望什麼樣的未來」
對國小的同學來說
8歲的你再過10年就要成年
12歲的你再過8年就要成年
對國中的同學來說
13歲的你再過5年就要成年
15歲的你再過3年就要成年
對高中的同學來說
16歲的你再過2年就要成年
17歲的你明年就會成年
逃吧,逃避到大學校園去
暫時不用面對這個社會
有四年的時間你可以再去思考、去嘗試、去探索
10年很久嗎?咻一下就過
8年很久嗎?咻一下就過
5年、4年、3年、2年......
越長大越發現
那些光陰都是「咻一下就過」
才走進校園
就準備要說再見了
沒有多久,就要面對這個社會
「你究竟想要什麼?」
這個問題只有自己可以回答
有的人不想思考
讓爸媽去決定吧!
有的人不願嘗試
那就這樣一生嗎?
承擔的、面對的,永遠只會是你自己
有些循環,一旦你不用力衝破
越往後面只會越加困難
因為那些「引力」
會將你牢牢禁錮
面對未來
我們不能全憑好運氣
因為不一定會有
越早思考、越早嘗試
就越多希望找到真正的自己
今天的評審工作沒有給麥克風講評
否則
就很想鼓勵各位同學趁青春正飛揚的時候
多嘗試、多想想
以後想做什麼、想成為什麼
想過什麼生活
其實現在就要啟程了



2025年2月11日 星期二

台南社區大學Ukulele交流

 昨日上午我到台南市無障礙福利之家和社區大學玩Ukulele的一般同學進行了一場分享的講座。賺了一包不錯的紅包之際,我想稍稍整理一下昨天講到的重點,願與有興趣的諸君共勉一二。

1. 首先一開始我是講述了我自己與Ukulele相遇的經歷,其實回顧起來可以發現這些雖然都是偶然,但是關於生命中大大小小與你「撞見」的事,你去抓住、又或者放過,那之間卻有「必然」。
這些必然不一定是考量於利益,有更多時候是為了滿足與療癒「你自己」。在這麼多年來我始終也非常肯定這個市場的商業機會是小的,我笑著跟那些舉手接觸Ukulele只有3年5年的同學說「你們現在進場太晚了」,其實又是無比的真實。早年初期進場的老師前輩,大多可以說都是有賺到錢的,那可能反應在幾百萬名車、或者他們的生活無憂;當然也有人依然不停下來在努力推廣、也有人獲利出場...這都有、也都正常。 而「留下來的人」不一定是因為還有很多錢賺,也可能是因為他們滿足於此、受惠(包括但不限於物質)於此。
做一件事,有一個層次是「錢夠」;更高一個層次是「心靈夠」,我認為更多願意做Ukulele的人看到的是後者。
2. 大家對於我的「不用譜」與「自由彈奏」感到興趣,特別是這次主要邀請我前去演講分享的 老徐木作 - 手工烏克麗麗 Zoulele Handmade Ukulele 徐大哥 多年以來一直想要學習這門工夫 (但是在我勸退之下,並沒有和我建立師生關係)
我在講座裡利用了大約半個小時的時間去講述這件事情,同時我驗證了「大家都有這個潛在能力」,這是一直都萬試萬靈的事情,你們每個人真的都可以,只是你有沒有像我這樣花時間去積累、放開感官的依賴、讓自己的資料庫開始建立、讓自己的「感覺」開始強化
坦白說,我教我學生、帶我徒弟的內容也不外就是這些東西;當然,我是帶著你、伴著你;不過透過講座短時間裡的分享與驗證,我們都看到「原來都具備這層能力」,只是我的這種能力是Lv.80+,你可能只有Lv.5+或10+或20+,這之間的差異不得不說會以倍數來看待......
3. 此外,我也花了時間帶大家「有意識的聽音樂」,因為大腦資料庫的建立不外乎來自感官經驗,也就是「眼耳鼻舌身」的歷練;這也就是「色聲香味觸」的體覺,如果長時間以來一般人的問題是「沒在聽音樂」 ,那學音樂的人常見的問題就是「沒有用意識去聽音樂」,只是泛泛的聽,其實進步很有限。 在「有意識地」聽音樂時,那種耳朵訓練出來的分離度、對焦精確度,都是我們每個人可以辦到的。
4.現場因為難得的機會,我也演奏了〈恰似你的溫柔〉、〈夢醒時分〉、〈快樂天堂〉、〈魂縈舊夢〉、〈海上花〉、〈張三的歌〉、〈外面的世界〉、〈舊情綿綿〉、〈川流不息〉、〈月夜愁〉、〈鼓聲若響〉、〈我只在乎你〉,現場大家差不多都能一起唱,不用看歌詞、不用看譜;再次印證大家其實都能不靠譜。
5.老徐、徐大哥總結說這是一種「母語式」的學習法;確實,我認同學音樂就像學語言一樣。有些人語言能力強,有些人很會考試,能有各種檢定證書。不過我認為語言的目的最終是用於「溝通」;而音樂的最終目的則在於發出自己的情感,說自己的內心、或者想描述的風景與故事..... 用「學語言」的想法去學音樂是可以的,至於學音樂的路上該怎麼樣持續檢驗&查證是否與自己的目標相符,那就需要「有意識地去思考」,畢竟學而不思則罔,更多的人是思而不學。
6.有人問及手指的演奏指法。我的結論是「法無定法」,不必執著要用什麼指法去做演奏,而要瞭解的是不同的指法之間的功能與用處。執著是苦,眾生苦多因為執著。
小結來說,我會不誨言自己確實是有很多東西可以講給你、可以幫助你的;所以,找我去講座好像是一種很划算的事,因為只要花少少的費用就能得到數十年功力與心得的講授,乃至於問題的回答......又何必來拜師學藝呢?是否?
嗯~~~當然是不同的。 因為很多事情斷然不是三言兩語,很多功夫也不是三兩天。我在講座裡說:你去到少林寺不用先挑水砍柴嗎?直接讓你進藏經閣,怕是你也悟不到真經裡的工夫。
那不是因為做為師父帶領的人想要藏步,而是有很多領悟與技術本來就是從一連串、一系列的日常掃地與累積做起,如果真的可以不必如此,那高手應該不少才對,你說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