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7日 星期三

【我使用的USB麥克風】

自從走過數位相機錄影時代、走過智慧型手機錄影時代、錄音筆錄影時代以後,手機加USB麥克風成為平常我錄製教學、講授、彈唱、演奏日常作品的重要工具,這也讓我試過不少工具,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各自的優缺點。

USB麥克風大致上分成兩種,一種是麥克風本體與手機綁在一起的,這種的優點是出外景、戶外採訪時好用,可以直接當成外掛配件隨身移動。
另一種則是牽線然後另外找尋合適架設地點的,這種的優點是可以決定收音的角度、方向更多選擇,在聲音的採收方面可以有更滿意的效果。
無線麥克風目前我就不在這裡討論,因為我自己沒有使用,不敢亂說。
從四、五年前,我就陸續買了幾款外接麥克風,從Zoom到Rode到iRig到Shure我也試過幾款,後來我遇到Apogee我就安定下來,因為它實在能夠滿足我的需求。
當時去到外地演出,我可以演出空檔的時候在住宿的飯店旅館就進行錄作品的錄製演奏或彈唱作品,同時收音同步錄影之後,再把手機錄影的影片中的音檔分離出來處理聲音,再合併回去即可使用。
可以聽聽這個〈晴天〉就是幾年前外出表演時在飯店使用Apogee Mic+錄製的:
這個〈富士山下〉也是使用同樣的型號錄製:
當初都是在飯店的旅館房間一般環境(還不是什麼五星級),得到的收音效果倒也不會不好。
後來,我把Mic+留在香港給香港的夥伴,沒想到他們把它接進電腦,用錄音軟體錄出更極致的發揮。
例如像〈炎〉的Baritone + Tenor的分軌錄音:
更甚至像他們在去年聖誕節做〈Feliz Navidad〉的大製作時,大概有20軌的音軌,除Bass以外其他都是用Apogee這隻小麥克風錄的...真猛。
那樣的使用簡直超過了我對這支麥克風的工作預期:https://youtu.be/h44349KNXYY
要知道這歌裡包含兩種SaxPhone、包含手風琴、包含烏克麗麗、包含雪鈴、包含人聲、包含口琴......
我實在也很配服;而我也知道這麥克風雖然體積小巧,確實是功能強大。
到了農曆新年,他們更做了〈祝福你〉的中西樂製作,還用這隻麥克風去收中國笛、琵琶......
大家可以聽聽看,這些都是用Apogee Mic+收音的... 
回台灣之後的兩年時間,我買了更新款的Apogee Hype Mic來使用,一開始沒特別注意到它與Mic+的差異,後來錄更多彈唱、演奏、合奏之後才知道說,它主要在控制面板裡就內建了三種可調整程度的壓縮模式,可以按照對於人聲、或對於樂器演奏,或對於混合音樂來做到更合適的處理。

這可以在錄音的過程中經過運算,先避免錄音出現失敗收音的情形,後期也會更容易處理檔案...對於日常要產出節目、教學、作品的人來說是相當貼心的功能。
此外,兩個型號的麥克風與坊間常見USB麥克風的不同在於它們使用的都是更自然的「類比訊號」(ASP),兩款都是DSP free的,因此收音上會更加自然、連續。
於是這兩年來,我使用這款Hype Mic簡直是「不覺得有什麼不滿意」,我認為它實在很能符合平常工作的使用範圍。
當然,錄製專輯來說,我還是會使用更高規格且振膜更大的麥克風,因為在物理上有優勢,但是這個小巧的麥克風,平常就在我的工作桌上,亦不佔位置,需要錄製講話、授課影片時,USB與手機一接,無需外加其他物件即可提供高品質的錄音。
你們平常看到我分享的演奏、彈唱,除了極少數的作品以外,90%都是使用Apogee的Hype Mic錄製的,影音同步收取。
那麼我先分享到這裡吧,如果你們看了,有更多疑問或興趣想探討、交流,可以再來訊或留言。我只是想說,因為常有留言會問我是用什麼收音的,我就寫一篇文章來跟大家報告、分享。

2021年5月31日 星期一

學烏克麗麗看Tab譜?級數簡譜?五線譜?

 Q:終極目標是不依賴樂譜的情況下,在學習的路徑上是否還是需要樂譜?我的回答用四川話來說是「要的」。

在初學入門的情況裡,我帶我的學生使用的樂譜系統是級數簡譜,也就是1234567的這套樂譜。我要一直到初階的中期才會讓學生看Tab四線譜。並且四線譜只是「會看就好了」,學習的過程中,我主要還是使用級數簡譜系統。
Tab四線譜(或吉他六線譜)是專門為了「說明運指軌跡」而存在的,它不是為了「表達音樂」,它是為了「演示路徑」。這裡面如果只專注在路徑的跟隨上,就會忽略到對於聲音的意識。同時,因為Tab譜在進到單音以上的演奏譜之後就能同時記載和聲與技法,此時對於音樂觀念尚未建構基礎的人來講,會有一些問題例如「不知道自己在彈什麼」。
當然,彈了、聽到了,不就知道了嗎?對。但我說的不是這種「知道」;而是必需瞭解自己現在按的音、彈的弦,它在整個樂器能呈現的音域範圍中的相對位置在哪裡、絕對位置在哪裡?這個音在現在曲子裡的定調中是什麼角色、在整個十二平均律的規則定位中又是什麼角色、它前面是誰?後面是誰?...這些思考的工作在Tab譜中並不需要被執行,所以我認為Tab譜不適合做為主要素材。
---------
級數的數字簡譜優點之一在於調性轉移換算的快速,這對於現代音樂有不錯的應用;而且在限制極多的樂器(如烏克麗麗)上編曲,調性的移轉是家常便飯,更熟練的思考會有很大的助益。
前置作業如果我們在C大調來做為學習,會先令C=1,但是這時候就需要知道1卻未必=C,1可以=CC#DD#EFF#GG#AA#B這其中任一個,其後遵循著大調音階的全音半音關係,可以推算到各個調去加以熟練,然後再實際應用到彈奏上。
對應回樂器的指板、琴格、孔位或琴鍵上,就可以將級數簡譜記載的資料在樂器上操作出來。一份級數簡譜識讀之後,可以將其運用在任何需要表現的樂器上。所以例如我若用這本級數簡譜的課本來教烏克麗麗,那我也一樣用它來教鋼琴、教直笛、教口琴、教陶笛。
簡譜系統進到一定熟練度之後,我會建議有興趣涉獵更多資料的同學去認識五線譜,這為的是更多不同的音樂有一些會記載在五線譜上,而並無數字簡譜。而五線譜有一個優點我認為是可以從它的起伏就看出曲子進行的旋律聲線,它一眼望去就可以基本看得出這一樂句的變化或走勢,跟股票差不多概念(誤),一旦稍加確認五線譜上的細節與關鍵之後,就可以很輕易的將整體掌握住,包含節拍在五線譜這套符號系統也是非常分辨清楚。
------------
而Tab四線譜我認為到了進階之後,是很有意義的,因為透過Tab可以清楚記載一個編曲者它在樂器上的安排。由於烏克麗麗or吉他都具有「同一音有一處以上」的特性,所以和聲與旋律的走位有許多的選項,甚至處處受到彈奏者的手指擴張與運動能力影響;也受到樂器本身的硬體條件影響。四線譜可以很忠實記錄這些路徑,提供給演奏者參考與臨摹。
但在Tab四線譜的學習上,我則是認為「必需懂音樂理念」才來看,才不會「盡信譜而無譜」。我舉個例子,Tab譜上寫著這個音要彈某一弦某一格,但是你的狀況是1.你的手指跨不到位(暫時擴張不到or來不及) 2.你的琴在那裡的音準或共鳴不理想. 此時,不具備音樂理念的你因為沒有辦法判斷譜上的記載是否合於你的能力或狀況,你就只是硬練,好吧但結果就是即使彈出來了也不怎麼好聽、怪怪的;又或者是覺得練起來實在很難、好像超級不人體工學似的。
這是當然,因為人家的譜是人家彈得到的東西寫下來的,未必就適合你的狀況;你因為沒有編曲意識與分析理解能力,只是照著操作的情況下,所以常常很容易有這個問題。
-----------------
我記得許多年前,台中的、台北的、屏東的三位老琴友打算合力出一本演奏譜,其中就將同樣一首曲子分成3種不同難度的編曲來示範;這書後來並未順利付梓,但是這個想法我覺得很好。雖然在出版上很佔篇幅,但我相當同意。一首曲子按照不同程度,本來就可以有三種、五種,甚至是十種的難度來編曲,而每一種編曲寫成Tab四線譜就是一種版本,就算其中速度都一樣,但是「密度」或「跨度」稍有不同,難度便會不同。三個老仙現在都不彈烏克麗麗了,這故事就不繼續說也罷。
----------
那麼怎麼辦? 所以我的想法是讓學生透過數字簡譜去熟練樂器的操作,然後使用簡譜系統去練習編曲,自己編曲。而這個編曲的考慮不外乎是旋律、和聲、節奏、音色等變化的組合搭配,再加上穩定的演奏呈現,其實就夠好聽了吧? 而這樣的訓練有很多時候必需在腦袋與樂器之間反覆地思考與嘗試,因為「理論上是這樣」但到樂器的安排上卻未必是理論這樣;而樂器上的安排看似這樣合理了,可是彈奏的操作上可能又會遇到另一個問題而必需取捨或調整(例如前面提到的跨度能力或音準問題),這又是實務上的事情了,實務上的事情必需要由實務上的經驗來準備與克服,才可以建立「實務上的能力」,而什麼是實務上的能力?我認為就是「實力」。
所以我倒也不太寫Tab四線譜給學生,我最多就是把學生要練的曲子用自己的能力彈奏出來先,發個作品,做一個展示。但我能做到的,同學以現在的功力火侯可能未必做得到,那就要去想一個自己可及的路徑,去編排一個比較適合自己現在能力的版本。
你也會彈〈小星星〉、我也會彈〈小星星〉,但我們兩個彈的是怎麼不一樣?關鍵就並不在我的譜比較難啊...那是有很多觀念與能力要具備、要建立、要鍛練的。而我覺得要知道旋律在樂器上的可行路徑有哪些、要知道和聲在樂器上的表現方法有哪些,甚至也要知道在表現和聲的每個當下,有什麼一定要、什麼不一定要......很多考量,都不是你一開始想編什麼歌你就編得到,你可能連〈小星星〉都要練習編編先...
而這些透過Tab四線譜來建立的話,我認為並不容易、效果也不集中,Tab譜更重要的應該是在表達路徑的功能,這是因為烏克麗麗or吉他具有「一音一處以上」的特性。否則鋼琴怎麼不用Tab譜呢?
--------
而級數簡譜在腦海中可以對應到的是「唱名」,它不是現代人的原創,在幾百年前的歐洲就開始使用了,目的就是為了幫助人們更容易記住音樂、感受音樂。而Tablature(簡稱Tab)本身就是做為一種「指法譜」的存在,跟拳譜差不多意思啦!你以為拳譜是給誰看的?拳譜是給「會武功的人看的」,否則《武狀元蘇乞兒》又怎能在一夕之間掌握17掌的降龍十八掌、又怎能在一瞬間看懂、貫通第18掌呢?
級數簡譜雖然缺點在於需要經過思考與轉換才能對應在琴鍵或者琴格上,但是這個轉換的訓練卻恰好是我們彈奏這種「一音有一處以上」的樂器需要思考的,因為當去到一個目的地有一個以上的路徑時,每一次都要經過考慮,否則就是盲走瞎走;而經過多番訓練之後,走起來其實也就「輕車」因為「熟路」了。
雖說正統音樂教育會視數字簡譜為不正式的記譜方式,但是偶爾有看過一些大師級的音樂家的手稿發現,其實在寫歌的時候,用的也有是數字簡譜,又有何不可?我們知道在體系裡面,就是有體系的考量,它們會需要一套可以溝通無礙的東西;但這與認識音樂的本質不一定有關係,要緊的是我們去真正認識到樂譜背後承載的音樂而不是只把符號看在眼裡操作在手上而已。
-----------
So,小結是,Tab譜絕對有它的用處,而我也並非不使用;但是在訓練與建立學生的時候,我有更多的考量,所以會以級數簡譜為主;等到建立起基礎的音樂知識理念的時候,搭配Tab譜來說明運指的構思與把位的銜接、和聲的取捨...等問題,那真的是可以。
但如果僅以Tab譜為主,就少了許多練習思考的機會,建立起來就會比較慢,甚至會疏於注意,往往彈了很多年的Tab譜,卻還是不瞭解一些基礎的調性觀念或音階常識,那就不好了。

2021年5月1日 星期六

網路教學三週年心得報告分享&2021年招生

 今天來到2021年五月一號,雞湯從事網路影片教學的模式來到三週年、一千多個日子。距上一個網路教學的心得報告分享又經過一年的時間,在這一年的時間裡面,我更多對於這個模式的好壞進行了驗證、檢視。我對於教學的方向並沒有改變,但是預備要更加深入與細節化,因此在三週年的今天,同樣列出幾點跟朋友們報告:

◎重新錄製更具系統性的教學影片:
在2018年開始這個教學模式以後,我陸續錄製了一百多個教學講授的影片,這依據的邏輯來自我超過7年的面授烏克麗麗與音樂教學經驗;在2021年的時刻,我累積了三年的網路影片教學經驗,於此時重新錄製影片,我相信可以有更好的講授、更細節的單元規劃、更完整的系統。這並不是一個小工程,但是我已開始進行。
◎我的網路影片教學在「自律」的前題下更優於傳統面授:
必需說,不論面授或網路影片教學,學生的「自律能力」都極為重要。然而在學生同等自律的前題下,網路影片教學會優於傳統面授。因為傳統面授有課堂時間的局限,並且學生的自我檢視只能待到課堂上來進行。我的網路影片教學可以突破這樣的限制,但是前題是從事教學的這個老師能夠願意替學生批改作業,而不是「只有課堂上的時間」。這建立在我個人理想的傳統師生關係裡面,可能比較不存在於商業市場上。
◎期待更理想的師生關係(終身制):
在我的成長與學習過程中,老師與學生的活動範圍一直不止於課堂上的時間。在我可能相對傳統的觀念裡,老師指導學生、帶領學生、照顧學生,是更全天候的事情。在技藝的專業上,老師當然有教授與引導的責任;但是在此外的生活上,老師也與學生有互動的關心、協助。而我為什麼發展終身制的師生關係,原因在於我始終認為除了課堂上技術知識上的買賣之外,學生與老師之間更多的是道義關係,而那種關係並不是因為付費而存在,卻是因為認可而延續的。學生意識到「這個人是我的老師」,而老師意識到「這個人是我的學生」。
所以我將收費畫出上限,而在這個上限之前,我準備的是更謹慎的面對開啟的師生關係。而我也不讓學生白叫我「老師」,我既然是你的老師,我就對你存在著責任。我想現代人已經很多不這麼想了,但我是這樣看待的。
◎關於2021年的招生:
更謹慎的開啟師生關係,在你覺得我們可能適合之前,總需要一些驗證,不能只是覺得我彈得比較好而已。
如果你能耐著心瞭解我在做的這些事情、以及我在做這些事情時候抱持的信念與堅持,那或許初步可以相信我能幫助到你。但是你在學習中的「快樂」將不是來自於我特別有趣的教學,而只能是來自於你練習努力後達到成就之後的滿足,一直以來我自己得到的快樂,也就是因為我能彈得更好聽、彈得更豐富而來的。如果你清楚你想要的是確實的好聽、就也要請你同意我們要認真紮實的看待這個樂器。烏克麗麗並不一定是你的限制,因為它只是陪伴你通往音樂的橋樑與鑰匙。我能提供給你的協助是無盡的耐心還有仔細的引導;紮實的訓練為的是可以更加的自由,為了可以任意去飛,必要花費的是一再苦練,而每個人的天份不同,需要的心力也不同。但我願用我能給予的內容,教授你在烏克麗麗上面、在音樂上面得到更好的進步。
然而我也不可能教給你我不會的東西,所以你當然需要知道我的作品呈現的風格,才不會有錯誤的期待。
————-
----------------------------
◎關於我教學的初衷與現行模式的發想,這是2018年5月的文章:
◎2018年6月的一個月心得影片:
◎2018年12月的歲末心得文章:
◎這是我網路教學一週年的報告:
◎這是網路教學1年半的心得報告:
◎這是兩週年的心得報告:
◎非誠勿擾:
-----------------------------
以上心得報告、分享。

2021年4月2日 星期五

那瑪夏代課小記



三月份,我有一個代課的臨時任務,跑了3趟那瑪夏國中,它是高雄「市」最偏遠的學校之一,從我家出發來回200公里。先到旗山,然後推進到甲仙,才切進往那瑪夏的台29線,一路走到台29線的0公里,再接臨時便道...那瑪夏的盡頭是絕路,再沒有道路延伸了,這是2009年的88風災(莫拉克颱風)之後重新再建起的聚落了。


想起2010年,時值研究所的我,在風災後一年天真的以為道路應該修得差不多了,便一群車友騎車前往南橫(台20線),誰知進到甲仙看到淹沒的河濱公園、進到梅山的途中經過一座又一座的便橋、一波又一折的鐵板便道、彎彎曲曲的下河床、再高繞,把車都快搞壞了...面對著一片又一片走山的大地、改道的河流、破碎的道路...那幅景像如今還是讓我覺得驚心不已,往後我就很是懼怕山川大海...因為吾人實在渺小得很。


2010年88風災後一週年騎車到南橫的情況


當時,看著梅山的居民仍然樂天的騎著野狼進出山林,我不禁問了當地的原住民「為什麼不離開?還要守在這裡?這裡什麼都沒有了,不是嗎?」,他樂天的回答我「為什麼要離開?這裡是我們的家,我們祖靈的地方,什麼都沒有,還有我們,那就還有以後呀~!」;我並不能體會他的心情,但他看起來並不悲觀。

這片山谷如何美麗,卻也提醒著我們的渺小

(去年南橫再開到天池,我與朋友有再騎車前往,經過梅山,現在又是熱鬧的聚落,與當時不同)


那瑪夏並不在南橫路上,而是由甲仙再側切進去的支線,直到現在那瑪夏也沒有一家連鎖超商,從那瑪夏要出來到有7-11、全家的甲仙市區,需要30公里的山路,大約是半小時以上的車程。基於我知道這些事情,我對於這次代課的任務非常謹慎、恐懼。


———————

任務的內容是兩次一整天的課程,服務的對向是國中三年級、九年級的部份學生,帶領他們技藝學程、生涯試探的課程。 這與單純的樂器社團極為不同,對於學生的未來發展有一些影響的用意在其中,藉由這樣的學程讓他們探索不同類別的職群,在國中為技藝教育學程,在高中為實用技能學程。


接到任務後的幾天,2月,我第一趟前往那瑪夏國中,單純為了探路與瞭解環境。再次推進到台29線的盡頭、那瑪夏的盡頭(第一村),折返回那瑪夏國中,正是下午。新建的那瑪夏國中非常簡潔、乾淨,山裡的環境也依然清幽...

剛開學、放學時分的校園裡,遇到了剛開完校務會議的輔導室的老師,說明了來意與希望瞭解的事項之後,更加清楚此次代課自己可能要多加準備的一些內容,便不多打擾,離開往鄰近的瑪雅聚落看看有沒有合適的住宿。這整天的課程,第一節課是8:15,我打算提早一天過來,隔天才不會過於匆忙。

幸好,那瑪夏在旅遊方面有發展螢火蟲季的行程,所以聚落裡面還算都有住宿可以安排,選擇不多、費用不低,代課的收入幾乎就花在住宿&交通、時間成本...但是我想起2013~14年間,自己在台東的偏鄉部落服務的經驗,而今時隔多年又有機會回到部落來短暫幫忙,也是一種奇妙的緣份,便不去想金錢的事情,我更希望的是自己這一次機會裡面能做好,因為未必會再有下次的。

回家後,開始利用時間備課,找到技藝教育資源網,搞清楚課綱的內容以及自己可做的事情...再三的跟學校方確認、詢問可用的器材與之前老師帶來的內容...一邊整理自己手上可用的器材與資源,這一整天、兩次的時間,我能帶來一些什麼,取決於我是否做夠充份的準備...否則混過去也是很快就過一天,我卻不能讓自己這樣,否則我就不如不來了。
-----------
問題就在於這兩天的課程重點絕對不在烏克麗麗本身。關於「職業」這件事,烏克麗麗做為一個職業的體驗絕對太過於限制,就15~6歲的少年來說,更重要的任務也不是在於學習一項樂器的演奏。所以我的想法是藉由樂器為引子,帶入東方、西方的樂器的差異的時候,去講到英文與中文世界的差異,甚至我花了一些時間去講「搜尋資料」這件事情...

樂器的種類大項目如何劃分,吉他、提琴的家族各自有什麼樣的特色?他們與鋼琴有什麼相同&不同?在聽音樂的時候要怎麼去賞析其中的細節?光是「音色」和「音高」就必需小心不要搞混為一談,這些重要的「觀念」讓我們一起來瞭解。
共鳴的原理在樂器上怎麼呈現?而同樣是木頭,在拉弦與彈撥與擊弦的樂器上表現出來有哪些不同的變化?因為有網路,我們可以很方便的演示展現這些不同,但是如果電腦的首頁還設在Yahoo,那就會有很多差異。我實際上操作了在網路上搜尋的差異,光是使用不同的搜尋引擎已經有很大的差別;如果再搭配「不同語言的關鍵字」就會有更大的差別。例如你在Youtube搜尋「小提琴」和你搜尋「Violin」,會找到的東西就很大不同;這就是巴別塔以後的事情了。
                                           
回到音樂的世界裡,我們花了一些時間去把基礎的樂理疏通、建立一番。部落的孩子從小對於音樂都不陌生,若是有去到教會的人,在樂理上很可能也都有一點點基礎。但是為了讓溝通順暢,我還是花時間把基本樂理與專用的詞彙都再仔細的說一輪,關於現代音樂十二平均律與自然律(純律)之間的區別、十二平均律裡面聲音組成的結構、排序的規則,音名唱名與音高級數階梯的順序......再從這些去講到「音樂的元素」裡面的旋律、節奏(律動)、和聲......然後我們才接著開始進到樂器的操作上去更多體驗。我準備了吉他、還有Soprano、Tenor、Baritone的烏克麗麗,學校裡正好有Concert可以用,教室有鋼琴、有爵士鼓、有黑板有投影機,有很快的學術網路...這些偏鄉的孩子缺乏的永遠不是物資上的支援,而是需要更多「人」去陪伴與引導。

中午的便當我沒什麼時間,匆匆吃了之後,一邊聽著同學們提供的「歌單」,一邊寫著教師日誌...如果不是因為在高中與小學教過書、待過學校的環境裡,實在很頭痛這些事情吧,我想。 也怪我自己要每個同學想出三首他們喜歡的歌曲,要做為我們接下來操作樂器體驗的素材,而我必需利用午休的時間好好的把這些歌都聽過一遍,你們一定很好奇現在的少年少女們會開什麼歌單出來,你以為有告五人嗎?並沒有呢!完全是文化不同的世界,非常有意思,也值得我們反思,到底我們一直推崇的「美」才是美嗎?這些孩子推出來的歌單著實也讓我得到許多好聽的參考素材呢!!!

下午的兩節課,我們進行了實際的操作,因為上午已經把基礎樂理都講好了,下午在進行和弦的按壓時,可以更清楚知道自己在彈什麼。站在講台或課堂,一直都不是我陌生的事情,不管是指導1個人或是指導100個人,這對我來說都是我能力可及的;雖然心裡更希望可以影響多一些人;但就算只是面對少少的人,我也是會盡全力。
這第一次的課程就在布農族語版的王宏恩的〈月光〉歌聲裡暫告一段落;我留了20分鐘的時間跟同學們提問,我告訴他們這個課程的目的不只是讓你們去操作這些樂器、認識這些理論知識,這些都不是太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事情是,現在你們已經15~16歲,很快你們再經過高中,就成年,就要面對這個社會。對於這片山以外的世界,你們有什麼想像?你們要怎麼去期待?你們要怎麼打算?這都必需要是現在就開始趕快積極去做準備的事情......我要請同學們去思考這個問題,然後我們下一週還有一次的見面機會,我們會再接著討論這個事情。

第二週,也是最後一次的代課,我的打算是起個大早,5:30從家裡出發,加上中間休息一下的時間,我能剛好在第一節課之前抵達學校。五點半要出發,那我四點半要起床梳洗,而前一天睡覺前我得把器材都上車。關於職涯的問題,這一次我打算讓他們知道Jake或Daniel Ho的故事,還有我自己本身的經驗。

早上的山景很漂亮,山很熱鬧,這是春天,萬物欣欣向榮。

這天的課程我花時間復習了上週的理論部份,因為我知道一個星期過去,很多事情都會忘記。我復習的重點之一擺在「英文詞彙」的部份,好像有一點在上英文課,但我一直跟他們強調一件事情是當年鹿野部落的Daniel跟我說的一段話,我記得清楚。Daniel從美國回來,到部落服務,他說「只要這些孩子學會使用電腦網路,加上英文,這座山這片海就困不住他們」,這段話讓我感悟很深。各位不要以為只有偏鄉才是需要這樣,對於台灣一座小島來說,我們不同於其他大陸型的國家有很多文化衝擊,台灣的文化刺激少得可以,我們如果不想辦法讓自己看到更多世界的話,其實很容易變成夜郎自大的心態,這是萬萬要不得。


接著我們花一點時間講了「音樂」上面的欣賞與分析,例如在同一首曲子來講,使用不同樂器表現出來的差別是什麼?我舉了《梁祝」使用小提琴與使用二胡的差異,並且實際導聆來比對。我接著還說了一首曲子在不同的編排上,去呈現出不同的風味,這延續了上一週的「音樂的元素」的部份來做進一步的展開,我希望這些同學在上過我的課之後,能在音樂的欣賞上,有更多的意識與概念。

理論、實務、理論、實務,概念不能只是在腦海裡,透過樂器的操作,讓它有更深刻的體驗。我們今天講到「調性的轉移」,馬上就把上週的C調轉成今天的G調,並且讓他們在實際的級數上面做和弦的推演。C和G調有很多重疊的和弦,按法不用重學,D和弦就用我個人最喜歡的簡單D,0220來操作,然後我們就用〈稻香〉一起來玩音樂。

透過〈稻香〉我跟同學們說到「歌詞」在練習時候的重要性與影響,並讓他們知道「彈唱」是一種「同時操作兩個樂器」的行為,難度是不低,因為自己與自己合奏。並且我也多方示範樂器的獨奏、彈唱給同學們看,然後操作樂器的部份就到這裡一個段落。

我介紹了以烏克麗麗為職業的演奏家們的故事,然後在第二次與這些孩子的課堂結束前,大約有將近半小時的時間,與他們進行了一個討論。
並不是在嚇唬這些同學,而是外面的世界確實需要更多的準備。而我只不過是一個好運的人,我還存活著,卻不能保證什麼,所以一直以來我自己也不敢鬆懈。山裡的孩子還是相對單純的,被這片山谷包圍著,對於外面的世界可能透過網路可以有很多認識,但也有很多是想像...而終究很多人會離開這座山谷去到外面的都市叢林...那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一個陌生的老師,只與你們短短相處兩個星期,我說「今天可能是我們這輩子最後一次見面」的時候是認真無比,因為我深深知道一期一會的事情是真的。你看,我與我的國外友人原本每年都能碰面至少一次,誰知道疫情一來,我們下次見面的日子很難說得準。人生不是只有一個疫情會帶來變動,處處時時事事都是造成變化的可能。在這個時代,等待學校的教育似乎早就太慢、太不足夠,自己要具備彈性進修的能力。我也不能兩星期都在跟你們討論「人生」,我是來上「音樂課」,只是我覺得更重要的還有許多,音樂當然有講,而人生更是要談,畢竟對接我的是輔導處,而這也與職業與生涯相通。

於是最後一節課時,讓每個同學都說說自己對於未來的想像與期待,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做什麼樣的工作,想過什麼樣的日子...
「成功」不是一個有定義的事,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都不相同。而只有你有需要去定義你的成功,關於別人,我們都無需評議。
有時候你覺得別人很成功,說不定他覺得自己狼狽得很,那不是很諷刺嗎?是你說了算,還是他說了算?
當然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