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6日 星期六

Never too late, if you want it.

Never too late, if you want it.
從求學時代就偶爾會聽到生活中有一種說法,關於學習某些事物或者從事某些志願...例如學音樂,有些朋友會不自覺的述說一種想法:「那是人家從小時候就開始學,我現在學已經太晚了!我都已經OO歲了!來不及了~!」

這其實並不是我相信的。
與其說我樂觀或天真倒不如說是因為我的人生經歷至幼時到現在並不支持這樣的論述,對我而言,我認同從前課本上學到「只要開始,永不嫌遲」的狀況,也並不是一開始我就認同,是我在我短短的人生旅程中逐漸確實遇到這樣的驗證,讓我越來越肯定和相信;而我總是記得那些悸動的感覺:

1.滑板上的天使:
我永遠記得我小時候的書櫃上,有一本泛黃舊舊的照片封面的書,是一個沒有下半身的青年,他靠著滑板移動,也用雙手輔助做到許多事情,他的故事第一個震撼到我說「原來這樣也可能!」,這個故事很多人知道,我不贅述。我從這裡得到的啟發是:「一定要有天份嗎?沒有腳是不是就放棄自由移動了?是沒有了雙腳困住了你、還是你自己困住了自己?」

2.我的大學室友學長和學姐:
我的震撼有一部份從我大學室友身上看到。大一搬進宿舍時,以為是學生家長,結果是室友來的。他62~3歲,白髮倉倉但是精神飽滿;湘人學長說他是退休之後才來一圓讀大學的夢想,他年輕時因為家境和工作,只唸到三專畢業;但是對於大學的學問和種種,他仍有憧憬,於是退休之後決定要考大學;他年紀與我父親相仿;學電腦操作、打報告,操作手機…全然覺得他也不是一個老人家;我看過的長者很多,我認為人只有放棄學習了才是真的老了吧!?和湘人學長相處的幾年來,我看到他年紀雖大,但卻不衰弱的精神;也常常讓我想起做為學習的對向,主要的精神在於他不覺得自己有什麼趕不上時代的,不懂就學、不會就問、不熟就練。關鍵不在於你幾歲,而在於你想不想要!我這學長後來也是讀到碩士……在此同時,我也認識一位學姐,她也是孩子都大學了才來進修,她上課認真、讀書用心;雖然記憶力不比年輕人好,但是在學習的積極和用功的態度上,都更加讓人敬佩;我得到的啟發是「如果這些年紀大我這麼多的長者都可以,有什麼理由說因為年紀的關係,就不行?」

3.我大學的教授的實例:
大三的時候我上修大四的哲學史課程,當時由師大來的老師在課堂上責備我們都太過消極(或不夠積極),他告訴我們前代的系主任為了要申請創立學校的博士班,每天都親自到教育部高教司去;因為如果按照漫無效率的公文流程,事情只會被一再拖延,當時的系主任為了更積極的達成目的,每天都到高教司去親自送公文,這只是其一;老師告訴我們,有一次他的研究團隊發現一個計畫案,非常適合他們的研究方向,如果可以參與發表,將非常有幫助;可是申請的期限已經不遠了,眼看沒辦法趕上表定時間,這樣只好放棄了嗎!?老師說:「如果你這樣就放棄了,那它就不會成真了,要試到更多再說」,於是他們就試著打電話到承辦單位,告訴他們自己比較晚看到消息,但是很有意願想要參加,可不可能給他們寬限幾天的時間來交件?結果因此而成功獲得這個機會……如果你在自己的這一關就先打敗自己說「哎呀~不可能了~沒辦法了~去不到了…」那「有可能」也會變成「無可能」。

4.我與謝錦的相遇:
在碩士班的時候,輔大退休的老師謝錦桂毓發行了書本與紀錄片,他的觀念和教導也影響了我,諸如「生命是逆風飛翔的老鷹」、「勇敢就是帶著恐懼往前走」、「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想,是不會有結果的」、「生命不是『現在』,就太遲了」、「人的一生不能逃避的兩件事情:選擇與死亡。時時刻刻要看清楚自己的情緒、思緒是什麼形狀,如果順著走下去會怎樣;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在看了紀錄片與書本的當下,謝錦正開放各大專院校申請邀請他去演講,而我自己非常被謝錦的思想所感動,當時候系上都有固定時間的演講時段,但是謝錦的這個內容看起來跟學術又好像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我想起大學時候的經歷,我仍向當時的系主任也是我的老師推薦了這位謝錦;而老師看了之後,也覺得非常有意思,便著手接洽與安排邀請謝錦來系上演講的事情……謝錦真的來了! 我見到他,我和他握手,說「我關注你的紀錄片,我很希望你可以來,所以我積極的向我們主任推薦,我很感謝,因為沒想到你真的來了」,謝錦有力而溫暖的手還握著,他眼神相當明亮有光,看著我笑著說:「是呀!你敢去要,就可能會有,不是嗎!」,那悸動我至今仍存……那是一個年近七十古來稀的老先生給我的震撼。
5.幾部電影的震撼:
有幾部電影在我大學~碩士~出社會的期間給我極大的震撼與鼓舞,像是《三個傻瓜》與《白日夢冒險王》,這兩部電影對我的震撼都算很大,以《三個傻瓜》尤為最多。是時我在高中職兼課教授國文科目,我也時常對學生們提及這些議題…包含謝錦對我的影響,藍秋也是影響我的一個人。看過《三個傻瓜》的人也許不少,但像我一樣看過10次以上的人也許不多,我每一次都在細細咀嚼它裡面要啟發我們的事實……你的長輩乃至你的存在的社會對你有什麼期待,但你自己真正想要的又是什麼!?如果你真正想要的是成為一名攝影師,那你又留在一流的大學裡面做什麼?你應該越快去走上你的道路才對呀!

5.我的車友老闆們:
大學的時候玩車,玩車給我的收獲在於我的駕駛觀念比一般人好得多,這讓我在路上更加安全有效率。不過玩車給我另一個啟發是我從車友老闆們身上學到很多,認識的車友老闆裡面,有的是讀了二年大學就休學自己出來開機車工作室,因為發現自己太愛車了;有的是從普通上班族,閒暇之餘幫車友弄車,弄到不斷進修學習,現在也自己創業專營;有的是從愛好者,到認真在國內外進修學習,乃至於現在也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並越來越好的…也有雖然只是高職畢業,但是靠著自己看書、自己學習摸索,在周圍都沒有人瞭解的時候一步一步弄懂複雜的先進科技,得以幫到選手處理各種問題的厲害技師………我在車友老闆們身上看到的精神都讓我很感佩,我自己知道我玩車只是要精進自己的駕駛與喜歡享受駕駛的安全而已,但我一邊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很多……
其實還有很多啟發我的人,我講不完;例如我在北部求學時也認識賣茶飲料的老闆,因為感慨市場上對茶飲料的不講究,他自己又愛茶成痴,而去學茶、賣茶來推廣好的茶飲…………諸如此類,太多的啟發在我的生命中被積累、被發酵;所以我是一個那麼「不乖」的孩子,比如我在碩士將要畢業可以拿到學位的時候,因為我的生命遇到Ukulele而不可自拔,很困難的一個決定是要用它當做我的工作,我真的也很害怕,到現在都還是非常恐懼的!到現在,我還是憂心忡忡的擔心,這個日子靠這行飯,實在很難有什麼穩定的收入,何況要想求優渥呢?根本不敢想啊!

但是,我又回想起來我從小明明就超喜歡音樂,我只是不喜歡當時學習音樂的壓力,那種考音樂班、考級認證的壓力;但是我比誰都喜歡聽音樂、聽歌、唱歌,我連睡覺都要聽、洗澡都要聽都要唱;開車坐車更要聽(但騎車不聽,有安全問題)。那我為什麼不唸音樂班?哦!因為那時候怕說要花很多錢,而且大家說「很辛苦」「很難出人頭地」「不好、不好」……所以我沒有唸音樂班;那我又為了什麼去唸大學?好像是因為「大家都有唸大學」;那我又為什麼唸中文系?原來是因為「我的國文成績最好」;但這表示我對中國文化的領域當然也有興趣,成績才會最好;我國中高中的國文課本只有塗鴉沒有筆記,但我的考試成績往往都在很前面,上起國文課也感覺最輕鬆(國文老師是正妹也有加分哦(誤)),所以順著「自己做起來輕鬆簡單」的事情去當做一個參考,好像也是一種指標,但也未必不會是最後的路哦!誰又知道下一個階段有什麼改變,如果你沒有真的做出選擇的話,也是渾渾厄厄耶...像我回想那個時候,其實就覺得很危險,因為真的要全憑運氣......

上大學以後,真的是要說我的運氣很好,我發現我對中文系這件事情的興趣有限,僅有某部份感興趣。幸好中文系領域分「辭章」「義理」「考據」,我在大一時遇到讓我「法喜充滿」的老師,開啟我對思想的興趣……可是我又不喜歡埋頭苦讀的感覺,我發現我更喜歡「聽」,聽覺對我的學習來說比視覺更要緊……但哪有可能不讀書呢?所以我的學問進境也是有限;但這樣對國文的興趣讓我在大學的成績都是名列前排,也想像自己似乎可以往這個方向去走吧?直到大學畢業,考取研究所的時候才發現「哦好像不是耶」的那種感覺;學術界運轉的規則、學術界的氛圍和作息,那似乎不是和我的性格相契;我好像更喜歡什麼呢? 所以我就試…試…試...我也玩過一陣子的飛盤運動,我也很喜歡;甚至也去考取國家教練證,在學校兼課教飛盤社團,那時候跟飛盤教練甚至也有過一起試著做飛盤生意的階段……種種嘗試,為什麼是遇到Ukulele而有改變?那是一種很難敘述的直覺,我好像就是更喜歡音樂多些;可以說是我心中真正的嚮往嗎!?但我的智慧又這麼有限,我必須要這樣子反覆嘗試、不斷推敲…才漸漸發現自己「原來」「更」喜歡什麼。好像是一桌子菜,你好像每一道都可以吃,你都不排斥;但哪一個才是你最愛吃的?

我覺得人「沒有一定要怎麼樣」,你沒有說一定要唸大學、也沒有說一定要做什麼工作;就像你沒有說一定要吃「白飯」一樣,我也沒有一定要做音樂做ukulele啊!這又呼應到謝錦說的:「一切都是選擇」,你是可以「選擇」的!而你的「選擇」就造就了你的生活,長期下來就塑造了你的生命。每個人的生命都有不同的風景,但這些都是你可以選擇的……你只有父母不能選、只有出生的地方和性別(或性向)不能選,你知道「現代」人,除非你在極權統治的國家,否則你的選擇真的很多……你甚至說走就能走。只是差別在於「你真的想要嗎?」我有朋友在參與視障協會的ukulele教學;你說看不見的人怎麼可以彈琴學樂器?你信不信看不見的人都可以做更多事呢?Why Not?為什麼不能?唯一不能的關鍵只有你「不要」啊……你要的話,哪有不能?

所以話說回來,每當有朋友感覺自己已有年紀,認為自己已經不利於學習技能或事物的時候,我就會非常感慨;那為什麼Line發貼圖能學會?那為什麼現在到Facebook上來能學會?我的舅舅,60歲才去考駕照、才學開車;我從來不相信有什麼事情是你想要而學不來的,只有你願不願意而已吧?

就像學鋼琴很多人也說「我的手指那麼僵硬了,來得及嗎?」,我的好朋友李讓是吹口琴的世界冠軍,他其實高中才開始吹口琴學音樂;我國小國中認識他的時候,他都在沉迷網咖打遊戲XD事情的重點就在於你什麼時候要開始,而不在於你現在是什麼階段。只要你願意,只要你有渴望,只要你想,你是可以選擇的。記得第一個例子嗎?沒有下半身的滑板天使都能移動自如了。你缺什麼?你只是手比較僵硬而已,不可能透過每天伸展使其柔軟嗎?你只是記憶比較退化而已,不可能透過反覆背誦練習使之熟悉嗎?你只是視聽比較不敏銳而已,不可能夠過放慢學習速度來一步一步成長嗎?或是你渴望什麼速成?你趕什麼時間?你有更多要忙的事情嗎?我想起一個健身房的標語是:「總有一個比你更忙的人在鍛鍊」……所有我們推說沒空、沒時間的狀況,其實只是我們「不夠想要」而已。

謝錦說一句話我是認同的:「人的一生不能逃避的兩件事情:選擇與死亡。時時刻刻要看清楚自己的情緒、思緒是什麼形狀,如果順著走下去會怎樣;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你真的老嗎?什麼是老你覺得?我覺得不是身體遲緩叫老、也不是年紀容貌……真正的「老」,在於你那顆「失去希望」、「不求新生」的心……當你覺得因為你如何如何「所以沒辦法」的想法誕生,那才是可怕的事情。人最大的阻力,真的往往來自於自己……
只要你想,就去要;只要你敢去追,就可能會有。你不做,什麼都不會發生。
「想,是不會有結果的」

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關於指板音點】


......其實我認為指板音點不是給彈奏者看的。真要說的話,指板「側」音點才是。所以若是玩家要選擇琴款的時候,要注意寧可無指板音點、不要無指板「側」音點。
你有注意到很多演奏家的琴並沒有指板音點嗎?那他們在演奏時就完全不用看琴嗎?其實真有很多演奏家不用看指板的,但大部份在比較難的橋段,還是會看一下;但是不是看正面音點、而是看側面音點。
指板的正面音點,我認為可能是使教學者讓學生更容易看懂格子做為記號使用的;但是做為彈奏者的話,自己應該要看的是側面音點,如果看著正面音點,會產生不良的演奏姿勢。
而演奏者做為表演,不做為教學的時候,自然在指板上就不必展示音點;而可以做其他的鑲嵌造型or留白。不過也有一些兼顧的做法,那就是既做出造型的變化,又保留在烏克麗麗通用的5/7/10/12/(15)的記號,例如照片中的OulCraft Kobic-S就是以月亮的陰、晴、圓、缺來彰顯在5/7/10/12的地方,12格剛好是一個八度。
音點的存在能夠幫助演奏者快速的找到位置,更能避免彈錯位置;在熟練度極高的情況下,就算是閉著眼睛不看琴,也能夠準確的移動,但是在演奏難度較高、較複雜的曲子時,仍可以透過音點來確保,善用音點可以讓演奏更加放心;不過這裡指的都是側音點。
如果演奏的時候看著指板音點,那表示你會將琴向上翻抬起來,造成不自然的角度,除了長久下來造成姿勢不良而形成疲勞之外,你的聲音也無法面對聽眾。
有一種情況是會自然看著指板音點的,那就是懶洋洋地躺臥在沙發上的時候,將烏克麗麗倒在自己身體,順著身體的曲線,舒服的彈奏,那時自然會看到指板音點,尤其是當使用21吋Soprano這類琴款的時候,就像抱著一個葫蘆一樣。
但凡演奏到26"Tenor這類的琴款,便不好將琴的面板轉向自己,而應讓響孔對著前方,應讓眼睛看的是琴的側音點和自己虎口的移動,透過虎口來判斷手指和琴格的位置,而不是看指板正面的音點。
以上是我的認知分享。


2017年7月17日 星期一

工作

《工作》
下課了。每個星期一晚上的時間是我一週當中唯一固定的授課時段,其他的時間我並沒有安排固定的課程。找我學琴的學生如果不是自己保持著學習的熱情,我是不會去強求的,也從不招生,因為我覺得這種事情幹麻勉強?於是我謹謹的照著《禮記‧學記》說的「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努力要自己當一個「鐘」。今天晚上因為頭有點受風在痛,就沒有安排錄音了;回答一些琴友和其他地方老師的問題,也讓腦子稍稍靜一靜。睡前就和你們聊一聊我的工作好了。

想起我在20092013年還在讀書的時候,碩士班的我反而是最常跑去玩耍的;在高中職兼課教國文、跟車友騎車跑跑、瘋狂在飛盤運動,然後一直到遇見烏克麗麗。我覺得自己好像在逃避什麼、或者還在探索一些什麼!?後來想懂,我大學畢業之所以考研究所,好像就是因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工作。或者覺得自己好像不太能做什麼像樣的事?覺得自己學無所長、好像只能是個「打工仔」的身份吧!唸的又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學,最要緊的是我沒有想清楚自己這輩子到底「不倦不厭」的事情是什麼;於是更加的沒有自信與確定,那就先繼續升學逃避吧!而後來完全是瞎貓碰上個死耗子。

後悔也無濟於事,況且我還是個很幸運的人;我是因為高中三年的成績都屬國文最好,也覺得「似乎」比較有興趣而選讀中文系,而又幸運的在一所三流學校裡面遇到了一流的老師群,他們多從名校退休來兼課,也有一些是初入教職,總之我的因緣很好,從老師們身上學習到很多;即使我後來不做學者,這些經典智慧也都成為我生命的養分……我甚至一度認為我自己要往學問的領域去走,成為一位學者、在大學教書之類云云……不過我發現自己耐不住寂寞。

學者是寒窗無人問的,而他也沒什麼掌聲;我終於在碩士班的玩耍之中漸漸發現我是一個熱情、喜歡人群的人,是一個樂於分享的人,甚至是個「愛現」的人!我好喜歡有人「需要」我的那種感覺,而且是我真的能幫上忙的那種,不是因為帥那種!我其實差點要當黑手去修摩托車。我大學的時候跟鄰校的機研社玩摩托車玩得很投入,也深入去瞭解一些進階駕駛和安全操作的知識,關於基礎的保養也稍稍可以,回到南部都在自己家中準備換機油的工作台,藉著批發買進機油,幫親友們服務來賺取收入……大概從那個時候開始慢慢發現自己對於「專業買賣」有興趣。

不專業的生意人是我不願成為的:那種對於自己販賣的商品不真的瞭解、並不投入去認識到這門專業的人,只為了銷售而販賣商品,在我花過一些冤枉錢的時候,就覺得「專業」真的是太重要了。所以我從玩車的時候開始,就去真切的瞭解那些每個月要換的機油上面的資訊是什麼意思?差別是在哪裡?真的還是假的?自己下去試、問前輩、和車友討論,查閱國內外的書籍和網上的資料…...不同的安全帽、手套有什麼區別?這些充斥在生活中的買賣,都逐一需要我們去真正的瞭解,而不是進到車行說要換機油然後問:「你要換150還是250還是350?」那是完全的讓我覺得「倒彈」,沒有任何理由讓我接受這樣的做生意方式,所以我慢慢建構自己的態度……也小心翼翼的學習著,這之中也有許多犯錯與處理失當,但那些教訓都是寶貴的。大學時候我待在車行跟著車友學習的這段時間,看到了很多進退應對,那位朋友的善良和態度影響我很多。記得很深刻的是他笑著說「一般人都是:你反正久久來一次,我就賺你多一點啊」,但他說「反正你都久久來一次,我就少賺你一點啊」;又有一次我已經回南部了,要跟他詢問買零件的事情,談到比價的事情,他點了我一下說「難道你只在意誰比較便宜嗎?」,他讓我開始去思考價格背後的其他問題。

我讀大學的時候還認識一個有趣的長輩朋友,他是賣茶飲料的。我估計全台灣像他那麼懂茶的人,而賣茶飲料的,可能沒有幾個。他說他賣茶飲料是因為他「太愛喝茶」了!可是坊間賣茶飲料的人卻沒有多少人真的把茶飲料當做「茶」在賣,而是當做「糖水」在賣而已。他自己長年學茶,親自進到茶區選茶、看茶農採茶與參與烘焙、運送,他最愛告訴我的一句話就是「茶黑黑」,但是他要把稍有水準的茶葉帶到這個茶飲料市場,也許很笨,因為一般飲料店一斤茶葉可能是A價錢,他卻要用到200倍價錢的茶葉材料來煮他要賣的茶。這樣分下來,別人一杯可能可以淨利很高,他說他的淨利不如別人多,但是也不會活不下去啊!重點是他的茶真是好喝,我經常買給朋友喝,從來沒有人不被他的茶飲料所震驚的。(今年4月我在嘉年華上也拿給日本韓國的樂手們喝呢!),這位朋友做生意的態度也一直印在我的心中。

2012年我去屏東一間小音樂教室、到KHS當烏克麗麗老師之前,我就對「站上講台」這件事情並不陌生,而烏克麗麗的教學給我一個機會去比較,教授我大學以來本科的國語文,和教授現在相對是從小接觸但比較不那麼學識派的音樂有什麼不同;此外我還教授飛盤運動,那時候很投入還和學弟一起遠去花蓮考取教練證……在研究所的時候因為修習了教育學程,讀了一些關於教學的原理和心理,也實際接觸到一些教育方面的專業老師。在學習的過程與比較之下我明白「教學」本身就是一種技術,這和你本身的技藝是兩軌,你若不懂這門技藝,你自然沒什麼好教的;若你精於技藝、但不懂「教學」,那你可以操作得很好,但不見得能講授得好。你覺得你要把一們技術教授得好,只要「多教幾次」就可以了嗎?其實我發現不然!如果沒有從學習本身的邏輯去設計教學的進程,而只是用經驗來積累,那就是所謂的土法煉鋼。也讓我明白國中的時候數學老師說「聰明的孩子球打得更好」的道理原來如此;如果只是苦練而不去思考方法來改善,那效果怎麼樣也是有限。(原來這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的道理)那無形中我從年幼時候累積站上講台講述事情的經驗,就讓我不那麼害怕站在眾人面前述說一件事情了。(國中的時候,我開始參加演講比賽,因此有很多機會練習在大家面前講話,而我最討厭的就是制式的「演」「說」,我因為總是用自然的方式侃侃而談,不會演戲,所以最好總只得過第二名,但也一路參加到高中,越來越不害怕講述一個主題給別人聽)


發現「我能教學」之後,我去思考的事情是「教學是我喜歡的嗎?」,似乎不是最愛。我渡過了一段以教授烏克麗麗為生的日子,那時候從一個小時收取大約200300左右的實得鐘點費,已經是比基本工資要高了;可是一個星期裡面有很多時間要面對比較被動的學生,我發現自己耐心是有的,但我越來越不喜歡面對「非自願來學琴的人」,比方說很多小孩子是被爸媽帶來硬要學才藝的,這種我就真心不愛;也有小孩子是自己想學的,這種教了就很愉快。

在這個時期,我因為自己對於更好的琴和配件有所需求,我開始去接觸到樂器的廠商;然後發現自己從以前累積起來的那些精神又再一次運用到烏克麗麗上面來。我會很有興趣去瞭解,在這個世界上有哪些好的烏克麗麗,他們好在哪裡、又如何去分辨不好的烏克麗麗?哪些不好是可以改變的?哪些不好是沒救的?……一時之間,從大學做研究寫論文、玩車比較零件、技術,喝茶品味的種種經驗,讓我漸漸在教學之外多了一項專業項目「買賣」。

不是所有教授音樂的人都碰觸到買賣的,很多人對這塊沒想法;我自己則是因為很喜歡這裡面帶來的「被信任」與「滿意」的成就而津津有味;我發現「買賣」跟「教學」一樣,都是單個項目的技能,懂得「教學」的人,只要是他會的事情,他都能教授出去;懂得買賣的人亦同。以前在同好社團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大家吵得沸沸揚揚的反對、抗拒買賣與商業行為;當時不明就理,只覺得這樣很單純很美好。不過後來自己變成以這個為生、以此為職業之後發現,如果沒有買賣,那表示這個東西完蛋了!玩家可以不碰買賣,因為玩家也許著重在技藝本身,對器物沒有研究;所以玩家的圈子裡不管買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經歷了一段把買賣視為不當獲利的階段,對商業行為避之危恐不及,好像買賣行為十惡不赦一樣……我開始把這些問題請教我認識的朋友裡面,同樣從事專業買賣的幾位,才慢慢解開這個疑惑。我閱覽更多專業的知識,我比較更多的產品,我親身以自己做為彈奏者的角度去嘗試,我並且去建立完善的後勤網路,讓產品的生產到運送,到建立出貨前的品質檢查,細節調校,乃至於售後的服務和返修……我開始認識更多廠商,更多樂器行,然後吸收更多「全世界」的知識,關於這個產業的,每年新推出了什麼產品?試一試。哪些新的琴款有什麼不同的改變?試一試。這讓我更加瞭解自己所朝夕相處的這個樂器在任何不同的使用者手上會有什麼不同的需求與改變,以及「可以妥協」和「不能妥協」的部份到什麼程度……我可以說我從買賣之中,也是實踐了自己的所知所學,並不亞於我在教學上的重要呢!

雖然對我來說仍然是困難,勉強能靠教學生活、勉強能靠買賣生活;現在還有一個難的事情可能是「表演」。站講台授課雖然也是一種表演,但是學術知識的課堂上還是有一個權威感存在的,老師倚賴的是他的專業與技藝的高深而讓學生信服;買賣則是建立在賣家這方對於產品的控管與口碑,和售後實際得到的良好反應而累積起來的商譽和信用……這些之外還有「表演」這門科目我在努力修習。你們知道,我在五月中~六月底才去了一趟中國15個城市的演出,那對我來說真的是鍛鍊,也是一種打擊(笑)。我是知道自己還遠遠不夠精彩的!不精彩的表演者是沒有什麼好說的,身為一個表演者,不論你在表演以外的成就再高(例如你有很多獎項、或者你長得多帥、或你爸是知名藝人),你都贏不到觀眾。而贏到觀眾的喝采真的是一件過癮的事情,但觀眾是形形色色的!

我對於「音樂」當然有我自己的想法,但我認為「表演」著重的應該在於「當下」;其實我不喜歡把我自己的表演想像得太過莊嚴或者多麼了不起偉大,因為那本來就是沒有的事情。今天我做為觀眾,去欣賞一個表演,要的其實也就是個「開心」或「放鬆」「休閒」;也有一部份是同為愛好者、玩家要欣賞「精湛的技藝」,這類稍稍比較少一點(比重)。所以我目前對表演的挑戰在於不斷的去讓自己能夠更加「娛樂到觀眾」,但不是雜耍搞笑的那種意思,而是你的演出在建構於音樂為基底的情況下,怎麼更加饒富趣味性?怎麼更加耐人玩味而不死寂?或在深情所至的時候動人不已……這些都是我要努力學習和練習和鍛鍊的課題,我希望我的表演也能成為我工作的一環,因為我喜歡表演、熱愛舞台與渴望掌聲。

於是我的工作,現在有「教學」、「買賣」和「表演」這三個項目,意思是這三個項目是要替我賺錢獲得收入、維持生活的,我需要靠教學來有收入、需要靠買賣來有收入、需要靠表演來有收入。那什麼是收入以外的事情呢?我期許自己透過烏克麗麗這個樂器能夠像世界上現正活躍的這些音樂人一樣,創造出讓人聽了更舒服、更歡喜的音樂,並把這份喜悅能夠傳遞到世界更多地方,讓更多人在忙碌或壓抑的生活之餘,可以有一些調劑,這些是不收錢的。我也希望自己在烏克麗麗的領域能夠帶來更多更正確的知識傳遞,不讓烏克麗麗只流於被炒作而快速消費的物品,它做為樂器其實很適合現代人,抒壓、易攜帶、好上手,Easy anywhere我覺得它是真的很好的,我希望更多人享受它的美好,這些也是不收錢的。(一生懸命嗎?我有點微微發抖的這樣想著…...

工作,用來維持生活的物質和購買非物質的精神學習所需;我也不是在工作的時候只計算錢,例如教學的時候,我更在意學生是不是真的需要?如果不是真的要好好學習一些什麼,那也不必浪費學生的時間、或浪費老師的金錢;但我並不是意思說學生一定要跟我一樣學無止盡。我很喜歡學生用烏克麗麗來調劑生活和放鬆心情,找我學習的人也不必都要變成高手,不用,真的不用,因為每個人目標不同;我很樂意陪伴學生體驗烏克麗麗的美好;只是如果學生自己的生命有更需要去面對的事情,我往往會鼓勵他們以此為重。這也是雞湯的價值所在吧!?


講這麼多,實在是有感而發。現在不是暑假嗎?我看到很多孩子的家長一到暑假就瘋了,升學的要準備升學、畢業的要煩惱就業、在學的要補東補西,搶著先學下學期的進度!?而……如果不是我這麼幸運,從小我的父母不因為我的成績中等就勉強我補習,不因為我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勉強我去順著他們的意……那以後要做什麼工作!?而在做工作的這些時間,你是不是有順手實踐了自己一些呢?還是只計較薪資多少?我想起我的朋友在買賣機車零件時問我的「難道你只在意誰比較便宜嗎?」……「難道你只在意薪水有多少嗎?」……我想,生活要在意的事情不應該只有這樣,可不可以想想自己現在過的日子到底開不開心呢?我也有壓力,例如我的收入並不高,大概就跟一個超商的正職再少一點;可是如果我能夠有的時間更多……在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掉」的人生裡,那種有限跟那種無常,到底還有什麼讓我不去珍惜、去把握我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每一天?或者如果我從來沒有去想過這些……現在又會不會太晚?


睡了……晚安

2017年1月25日 星期三

沒錢音樂人的手&生涯規劃

要問我騎車與開車哪個安全我肯定投開車一票。如果你開的是BMW大7系列,
T牌頭又大是撞不贏、棍棒打不破;如果你開的是瑞典國寶VOVLO,那還能經得起
火車的考驗。就算你開的是頭又大的希望號、或者是隨便一台小火柴,怎麼樣都是
個鐵包肉。但我是個沒錢的音樂人,家裡素無背景,平常最常依賴的交通工具就是
台灣到處可見的摩托車,注定一出門的時間就是個肉包鐵。雖著年歲增長,
我意識到人的身體是如此的脆弱,隨便擦傷或挫扭傷,都要好幾天不能自在的
正常生活,而且越是細膩的地方越是脆弱,比方說我的這雙手。許多年前我曾在
一次輕微的車禍中讓小姆指挫傷,這讓我彈琴以來困擾許久去解決這個舊傷,因為
手指的靈活度會因為舊傷而受到限制,太擾人了!我努力的伸展、復健、針灸推拿
許久,才讓這個舊傷的困擾被解決。你簡直無法想像一個平常打籃球可能造成的
小小挫傷,會對一位樂器演奏者造成多大的阻礙。
在我決定要彈奏樂器成為我此生可能在別人面稍微前抬得起頭,可能可以不再是
魯蛇的時候,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我的手好重要!萬一有一天我失去我的手,或
我的手受到任何傷害,不能夠好與更好的彈奏樂器,那我的人生等於宣佈無效了
耶!我的手要是不管用,那我再也不可能有機會成為頂尖的演奏者,那就不會有
找我去表演,我也沒辦法用它帶來任何音樂給這個世界了!我一想到這裡,
就覺得自己每天騎機車出門真是隨時充滿風險耶!!!
於是有一陣子在可能的情況下也試著開家裡的車出門(我怎麼可能養得起車),
但是開車的負擔與困難太大了,油錢的支出、車輛的保養,加上需要多方預估的
交通時間(開車就是塞),讓我的移動失去了機動性與效率...我也沒辦法更貼近
大自然與環境,頓失許多感受(主要是自己條件能力不夠)。可是騎車這麼危險,
我戴了安全帽,但是
受傷機率最高的並不是頭部而是手部(摔倒都會下意識用手去撐,我有個朋友
甚至為了保護小朋友,這麼用手一撐、手就斷了...),我得保護我的手,否則我
要是手受個什麼傷,這一生就不能做我最喜歡的音樂工作了!!
所以有此危機感之後......我決定......【騎車就戴手套
今天分享的是關於騎車的安全的事,我自己是個必需依賴機車移動的重度分子,機
車有高度的便利性與機動能力,我長年騎車,對駕駛與安全的觀念稍有心得,藉我
專頁較多的影響力分享這篇文章,希望有騎車的朋友們能一起提升安全觀念。
(尤其是工作與手有關係的朋友們!但誰的生活不需要手呢?)
騎車最怕滑倒雷禪,滑倒雷禪最容易受傷的就是手,因為下意識都會用手去撐
或保護阻擋;但柏油路是很粗、石頭是很硬的,血肉之軀其實相當脆弱。
撇開保護手不說,也許不是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手都很重要,但不只是手,
如果還跟「生命安全」還是有關係的,那就感覺有「比較重要」了吧?
今天高雄天氣稍轉冷涼卡好一點,我在路上騎車遇到一些騎士會把
「手插在羽絨外套口袋裡」,然後「單手騎車」;大多數的騎士也沒有戴手套
的習慣。

  機車的使用說明與操作要點手冊通常會記載相關注意事項,不過閱讀的人恐怕不多

天啊!這是危險的,市區路很直,單手騎車操控上沒太大困難,但是遇到緊急狀況
時,機車於油門側的煞車是「前輪」,而單煞前輪or先煞前輪都是危險的!



前輪通常是制動力道較強的方,這是因為物理力學方向性的關係,可是如果只有來自
前方的制動,這會造成機車後方提供動力的動能推力持續向前、但前輪被制動導
致產生類似圓規or軸心的狀態,進而導致方向失控、騎士可能發生甩飛出去的
狀況......前輪煞車設計與油門於同一側的可能原因為「避免同時加速與煞車」,
所以煞車前必須先「鬆開油門」(但是一般人反而較少使用前煞車,因為有刻板印象
認為前煞車比較危險,事實上任何工具都是需要正確使用的)。
但是「不應只操作一輪的煞車」。
機車在移動中,有來自各種不同方向的力量與慣性


因為機車在移動中,因為路面狀況、騎士的乘坐、包含「煞車的使用」都會影響。所以當煞車的時候,如果只按下右手的煞車,不適當比例的按下左手煞車的話,會產生不穩定的狀況,來自各不同方向的力會無法平衡,進而發生不安全的可能。
因此雖然右手煞車是主要的,但不能單用;而單用左手或腳煞車後輪,則是有制動力不足的可能,同時也存在力量無法平均分配的問題。「恰當比例」的使用前後煞車使其「同時作動」才是最好的。
在晴天和雨天,因為路面磨擦力的改變,使得煞車的配重也需要調整

我曾讀到的日本書籍中有專講煞車分配的問題,建議是晴天讓前輪(右手)的煞車
比例為8成,後輪(左手)的比例為2成,這是因為晴天輪胎於乾地的工作狀況較好
,抓地力比較能夠應付;而與天改為4:6則是因為雨天的抓地力較差,加多後輪
的煞車配重可以使車身比較穩定,避免失控的風險。 而我自己在使用上的經驗
則是認為可以晴天為3:7、雨天來到5:5,會更加穩定。 當然比例是大約數,
還是要試不同車種
前後煞車的配置(如前碟後鼓、前後碟煞、煞車消耗狀況)來做調整;
但是「熟悉車輛的煞車特性」是做為每一個騎士應盡到的責任哦,所以如果
你和自己的煞車不熟,最好在空曠的地方試試;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陡坡之前會有「試踩煞車」的警告標語。
煞車時候的力學關係,還需考量到車子的重量與當時的速度等條件...機車使用者應詳加瞭解自己駕駛之車輛煞車特性為何

綜合言之,我們知道不應該單手騎車的原因在於煞車不適合獨自作動,最好是左右
手一起操作煞車,並分配予適當的比例,才能確保安全。而如果天氣很冷,與其選
擇把手伸進外套的口袋裡,倒不如「幫手添加衣服」,讓手能夠在禦寒的情況下工
作。因為手部屬於末梢神經,本身血液含量就會比較少於中樞軀體,如果因為寒
冷,可能會導致「反應變慢」或者「不聽使喚」的情況,也就是「大腦發出指令、
但手腳不聽使喚」的情況。這在駕駛車輛的時候是危險的,因為舉凡加減速的油門
(網友戲稱右手生命維持器)或者用煞車、換擋離合器,乃至於打檔車騎士的腳,
都屬於末梢的部份。在天氣較寒冷的時候,如果不加以禦寒保暖,那是真
的會反應遲鈍許多呢!
翻開隨車附屬的安全資訊,裡面提到多項應注意事項,但你可曾稍加翻閱?
台灣的駕駛執照相當好考,即便去年底修正了考照內容,仍然相當好考。好考的
意思是什麼?意思是「取得駕照者,不等同有能力應付上路後的情況」在路上行車
都知道路面的狀況百百種,但我們的考照制度並沒有確實考核、評估駕駛人擁有相
當應對與操駕能力,就發放執照,讓騎士或駕駛可以上路。這固然是政策的問題,
我們無力在一時間矯正與解決,但我們可以選擇更積極的保護自己的安全,那就是
從更安全的駕駛觀念與更全備的裝備開始。這是為了保護我們自身的安全,以防意
外來臨時,我們可以哪怕少一點點傷害,都是好的。(意外就是意料之外,不要
說什麼慢慢騎就沒事的空話,you never know...when it happens 我們不是在
詛咒或是說什麼不吉利的話,但正如同防火、防震,甚至是軍事演習一樣,任何的
防衛、安全的東西都是需要練習的。電影《葉問》裡面那些村民被欺負了才知道習武
以有力禦侮的重要性,但那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上陣發揮作用,凡事在「知」
跟「行」之間都還有一段距離,但是如果「毫無觀念」,那根本不可能談得上狀況
來臨時可能應變得了!

我自己現正服役中的兩副手套,不論夏季或冬季用,均有內含拳眼與關節護具
我自己現在騎車使用的手套有兩副,依照天氣的冷熱情況而替換。左邊是通風較好
的夏季手套,這是為了在炎熱的夏天也戴得住它;右邊是具有保暖、防水的冬季手套
。兩副手套除了耐磨擦的皮革布料之外,同時也有緩衝與抗穿刺的拳眼與關節護具
這是我的經濟能力許可下購買得起的護具,一副的市價大約在2~3000台幣左右,
屬於平價;對於沒有觀念的人來說這會覺得未免太昂貴了!但是我瞭解我自己的
手部安全可以為我帶來的價值絕對不只有這兩三千元。如果能力許可,我也覺得
開車出去鐵包肉是比較安全的,但做為一個機車族,既然是能力不夠鐵包肉,
每天必須肉包鐵,那就要做好足夠的防衛。面對遺憾,我們常常想「如果我可以多
做一點什麼」,而謹慎的我們何不從現在開始就做。
我曾經不只一次把這類的觀念告訴我的朋友們,但我們只能夠提出邀請,每個人
有他自己的選擇與安排。而我從18歲那年開始騎車,看到的傷者也真夠讓人難過的
了,如果各位曾經身受其苦,那難道還不能瞭解嗎?省錢一點的辦法是戴那種做粗
工用的麻布手套,它的防禦力也不錯、或者好市多賣的工作手套,也都有效果。
至於在菜市場買到的皮質手套,於洋皮或柔軟的皮革來說,在防護上並不多有效果
(更有保護性的車用護具手套是特殊加工過的複合多層皮革),但也是聊勝於無。
身為一個平凡的我,此生要開BMW大7恐怕不是我的可能,也不敢去想;一有點閒
錢就想拿出來搞些活動或者跟琴友交流、或學習更多,騎機車的2輪生活看來還會是
很長一段時間;有幸的是很感謝我在大二那年,從我的網路基友小楊一隻羊開始,
帶我認識一群對安全駕駛有正確良好觀念的車友,我從他們身上學習、接觸很多從
日本、歐美而來的安全駕駛觀念,這幫助我免去很多在路上的麻煩、也幫助我
更有效率的、安全的使用交通工具...我當然也知道有些意外很難預防,但至少在
自己能做的基礎防護上,我們要注意做好,剩下的才能說是無常所至。
.....寫這麼一大串,如果朋友們還有人看到這裡,也算是有緣,給我留個話吧,
說我太嘮叨什麼的都沒關係的!

2017年1月22日 星期日

從斷弦看烏克麗麗品質&作工

介紹一下相片背後精彩的故事...【彈到一半斷弦】
昨晚,我跟我平時合作的技師四哥一起到一個三十多人的烏克麗麗社團去幫大家換弦,我準備了以Aquila為主的琴弦,還有一些Worth、Daddario J71,但我主要都推薦換Aquila,不只是因為價錢的關係而已,主要還有一點是,我的經驗遇過Worth容易斷弦、而J71則是琴不好的話,共鳴帶不起來,整個琴會悶掉。Aquila能夠在保證音量的同時,提供好的耐用度與不錯的張力與手感,雖然它的音色有限,但這其實要看使用者彈奏的曲風而定。


剛才,我很開心的幫我手上一把便宜的琴換上新的Aquila CarbonBlack,正在享受新弦好彈柔軟音色美好的當下,突然「啪」一聲我以為是春雷不是剛剛送神嗎我的老天鵝弦就斷了斷了斷了斷了!!!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啊!早前Aquila也有紅弦傳聞會斷」、「啊!原來黑弦也會斷」、「啊!Aquila好爛」......然後我就怒了一分鐘。但我觀察Aquila的斷痕,有點像是鋸子劃傷的那種撕裂痕...還帶有毛邊...跟之前我斷Worth和斷aNueNue FC弦的痕跡很像......此時我注意到琴指板上的銅條邊邊...

逆轉裁判配樂響起

......異議あり!!......(逆轉裁判配樂響起)......原來斷弦的原兇很有可能不是因為琴弦本身的問題,而是因為銅條的導角和研磨的細膩度不好而導致邊邊其實是呈現鋸齒狀......原來這竟是斷弦的主因!

斷了的弦,再怎麼連...

我手邊不會留便宜琴,這琴自然是有朋友送我而留下紀念的。姑且不去探討這是哪個牌子的琴;我想起昨晚到社團幫琴友們換弦的時候,多半也是這類的便宜琴。我發現有很多名不見經傳的廠牌在製作的時候,都沒有注意到兩個地方,這導致只要換上稍微細緻、稍微「幼皮」一點的琴弦,就容易發生斷弦慘案。
弦的斷點殘有毛邊,再看到銅條邊緣,驚覺不單純;若斷弦時只怪罪琴弦的品質,那琴弦可能無辜;應該整體去檢討斷弦的原因

1.銅條(琴桁、品絲):如圖可見,很多工廠將銅條的邊角導角角度做得很斜,這麼斜的情況下導致1、4弦容易往外滑下斜坡,而如果在兩種情況下,弦就容易受傷,一是斜坡不光滑、二是銅條沒有和指板釘得密合;斜坡不光滑用肉眼可見有刀痕與鋸齒狀,銅條與指板不密合則可用手摸出空隙,有些甚至大到可以塞進紙片。
銅條導角太大、邊坡又不平整,導致容易割傷銼傷琴弦

銅條和指板密合度不夠好,甚至有稍微翹起的狀況,亦可能刮手或勾傷弦



2.上下弦枕(尤其上枕),現在已經有很多廠商普遍使用牛骨製作上下枕來標榜其音色不俗、傳導不差,此事無可厚非;但牛骨的上枕在開溝槽時候,如果沒有注意溝槽兩端的研磨,使其滑潤,那麼在弦的粗壯程度比較弱的時候(孅孅弱弦?),就可能禁不起上枕的「割劃」,在磨擦的情況下輕則產生傷痕、重則當場斷裂。
上枕溝槽看似無事,細微的粗糙面也可能對細膩的琴弦有所傷害
......其實還有第三個原因是在於銅條的鏽蝕氧化。一般人如果沒有注意到銅條鏽蝕氧化,任其氧化物在銅條上累積,久而久之也會變成具有傷害力的鏽班鏽塊,在揉動、推動琴弦時,也會造成悲劇發生的可能......尼采有一本書叫《悲劇的誕生》......跟這個一點關係也沒有。(被揍)
這些所指的便宜琴款,價位大約在1~3000左右,我回憶起昨晚我匆匆經手的這數十把琴,我發現有一些廠商並沒有這樣的問題,例如「MAKALA」,它雖然有一個我很討厭的問題是黃銅比重較高的銅條、味道很重,但是我注意到它的邊坡修整得很平順;另外像是台灣早期的經典品牌「Koyama」與現下當紅的「UMA」「AQUA」在這方面的處理也很不錯。這反應了工廠的素質,但其實最大的責任在品牌商的要求,品牌商若素無要求,自然不會注意到這種事情。而泰半的琴款出廠都裝著Aquila的Nylgut琴弦,其原因在於經濟之外,一個問題在於它的強壯耐耗,即使是遇到割傷劃傷,Aquila的Nylgut琴弦也不會應聲而斷,它能容許傷痕存在而繼續茍延殘喘,但是只要換弦時稍加觀察就不難發現其上的傷痕,有時候甚至都像是被劃了斜紋的香腸熱狗一樣!

四條弦都有其對應的寬度與角度,並非隨便用一般銼刀銼銼即可,而不同的指板條件、銅條平整度,能夠下修的限制有多少、空間有多大,這一點則是技師的專業,我稍微知道,但並不自己動手(因為我的手拙);上枕的高度最直接的影響第一格按壓的舒適度,而許多和弦會需要按壓到第一個琴格。
可是講回來,除了品牌商的責任以外,消費者的教育也是有待加強的。多半的朋友在選購時也許注意到價錢、也許注意到送了哪些配件,也許注意到外觀、注意到音量,可是在於使用上的環境條件卻鮮少注意到。為什麼我昨天要帶技師四哥跟我一起去換弦?難道我不會換弦嗎?當然不是了。我請技師四哥一起去的原因是為了幫助他們修低上下枕的弦距,讓彈奏的手感更舒適。

在工廠追求產量的時候,工人一天要處理數以百計的時候,細節如何可能兼顧多少?
便宜的工廠琴,每個月工廠的產量從千把起跳,多至萬把,除非是具有很大規模、完善生產線作業的工廠(而這樣的工廠很少),才能在高產量的同時又兼顧品質;否則幾乎是「趕工」、「汆燙」的方式在過水線,每個部份都很快速的跑過;這是為什麼很多朋友的琴都按了會手痛、彈不久、不好彈,硬練長一堆繭功夫卻不是成正比進步......因為工廠為了交貨的時候順利,幾乎都預留了很高的弦距,避免打弦而造成的退貨換貨問題。


一個工廠一天要交出多少成品出來,你手中用少少金額買到的琴,扣除管銷、運送、倉儲成本,再回到製作層面來看,有多少時間被好好用心對待呢?


對品質較有要求的工廠,才會安排檢測調整弦距的專人部門,這個工人可能ukulele彈得還比一般琴友好,因為他的工作就是上弦、彈奏、爬格子、調整弦距、再彈奏,確認無問題後才過關;想精進琴藝,這可能很有效呢!

工廠預留高的弦距一個原因是因為對於木材的穩定度、對於指板和琴頸的平整度沒有掌握、沒有把握的情況下,因此預留更高的弦距來防止運送、倉儲過程中產生的變數會造成打弦(又稱打品),反正對多數消費者來說,不打弦就沒事了,並不認知到難按其實是因為琴本身沒有被設定好適當的弦距。

早期我在推薦UkuMan的時期,他們在後期UP-400時有一個很好的作法,就是出廠前會先找阿東老師合作修整弦距和補償音準,這個動作是相當可取的,我將這些做法沿用到現在我對於自己販售的琴的服務上。可是現今市場上很多粗製濫造的琴,仍然沒有從「彈奏者」的角度去出發,做足夠的思考;都在(傾)倒貨、都在促銷、都在強調一些並不是真的與彈奏息息相關的事情,原因自然在於製造者的專業有限、販賣者的專業也有限,光是自己不稍加研究烏克麗麗這一點來講,就很不好意思說下去了。
台灣(或華人)的市場似乎一直都是這樣,有認真做的人,但更多的是淌渾水的人,你說這些人好像在推廣、好像讓更多人知道這個東西,好像讓這個圈子生生不息......似乎是功不可沒才對,你怎麼可以批判這些人的不是......好像是吧。可是對於整個烏克麗麗圈子的提升呢!?生活自然是每個人都要過下去的,但是難道做正確的方式去推廣就會活不下去嗎?不!我看到、認識到用正確的方式去推廣的人,從來沒有活不下去的,只有沒辦法買名車、用名牌的困擾而已;但若講求要長久的發展下去,難道不需要讓更多人更好的、更正確的認識什麼是OK的、什麼是不OK的嗎?......幾千年前孟子R又說「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但幾千年後我們仍然在做這種一曝十寒的事情。
誰能真正決定市場的走向?不是廠商也不是工廠也不是店家,其實應該是消費者和琴友自己本身;當然以此為專業的老師和店家們亦有責任,而他們早就有自覺,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好、什麼東西只是一般,什麼是不行的。但是對於消費者一味只想追求便宜的前題下,這之間該怎麼取捨?如何兼顧?我想是很困擾的。唯有消費者和琴友的意識提升,不單單只以價錢掛帥做為追求,不去誤會ukulele只應該這麼少的金額來購買、真的瞭解到怎麼審視ukulele的優劣,進而對廠牌的琴款和商品做出選擇,廠商和店家才會受到影響去提升自己生產與進貨的品質,進一步去要求工廠在生產時更注意這些細節......而近年台灣的ukulele風氣,倘真成也廠商樂器行、敗也廠商樂器行乎!?恐怕未必全然可以這樣指控。資訊開放的時代,有很多訊息在網路上被自由的流通著,我們可以指責那些散佈不良訊息的人的惡劣、對於世界的影響帶來不好的一面;可是亦要反思自己做為接收訊息的這一端,有無善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邏輯辨認,來過濾、來分別?還是別人說什麼就照單全收?